我国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

2011年01月04日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级文化部门注重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得到全面快速发展,亮点频现。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满足亿万群众需求

  在家门口广场看文艺演出,进图书馆听公益讲座,在社区文化站免费借阅书籍……5年来,人们感到文化正在与我们走得越来越近。

  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上海浦东图书馆正式开馆两个多月来,采用“全开放”、“大空间”、“无间隔”格局,近200万册图书全部向大众开放,其中包括《四库全书》等大部头经典书籍。馆长张伟说,新浦东图书馆将“从‘重藏’到‘重用’,从‘重书’走向‘重人’。不需要办理或出示任何证件,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走进图书馆看书。”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十一五”期间,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确保财政向基层、向农村倾斜。2006年至2009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近9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年均增长达16%。

  如今的北京郊区,很多农民通过“益民书屋”学到了先进技术、走上了致富道路。2005年启动的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到2009年底已建成书屋1974个,去年又建成1020个书屋,覆盖北京所有的行政村。

  为解决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广东创建了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让文化服务“动”起来,进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

  迄今,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起67个“流动图书馆”,配送图书80多万册;“流动博物馆”网络覆盖全省,参观人数250多万人次;“流动演出服务网”为基层群众送戏2万余场,观众4000万人次。2010年以来,广东陆续启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多渠道向城乡基层配送文化资源。

  在河南,全省已有80座博物馆、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仅2009年就接待观众1000多万人次。截至2009年底,河南已解决全省3604个行政村、13792个已通电自然村的902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

  随着一批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一座座标志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广大人民群众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有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经济发展添新亮点

  “十一五”期间,政策的利好为各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带来良机。2009年国务院审议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9部委又联合推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

  2005年,商丘市抓住被确定为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契机,决定把具有画虎传统的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目前,该村1366人中有500多人从事绘画、卖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数千农民从事农民画创作,成功打造“民权虎”这一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山西省充分发掘本省文化资源,依托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会展集聚,强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11个市均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共设立发展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近2亿元,着手打造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文化产品96个。去年1至8月,山西省市两级投资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达170多亿元。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创造的“硬效益”更是令人惊讶。

  广东950家动漫企业,年产值过百亿元,约占全国的1/4;全省网络游戏年收入约占全国的1/3,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游戏的收入占到全国的一半;广东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电子游艺游戏设备占全国60%。

  2006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04.3亿元,超过批发零售、房地产、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一跃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新华文轩、光线传媒、歌华有线(8.450,0.10,1.20%)、电广传媒(4.170,0.04,0.97%)、华谊兄弟(4.030,-0.07,-1.71%)等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资产和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数量大幅攀升。

  目前,北京市已有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文化企业达8000多家;上海市有文化产业园区75家,集聚了2500多家文化企业和2万多名创意人才;文化部和北京市、天津市分别共建的中国动漫游戏城和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正式启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发挥了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文艺创作势头强劲

  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在2010年“南国书香节”上,许多作家都有“签名签到手酸”的经历。为期7天的“南国书香节”,25万余种参展品种、70万人次入场数、3000多万元销售额均创历届之最。200多场文化讲座、新书签售活动场场爆满。从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成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销、文化活动、信息服务交流于一体的盛会。“南国书香节”已成为著书人、售书人、读书人、评书人、藏书人的节日。

  改革创新,带来了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5年来,伴着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鼓点,辽宁吹响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角。5年里,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话剧《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辽宁成为全国唯一5次折桂国家舞台艺术10大精品工程的省份。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评选中,辽宁画家创作的国画《甲午海战》、油画《辽沈战役》等11件作品成功入选;沈阳评剧院创排的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举摘取“文华大奖”。

  从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辽宁“祥云小屋”到上海世博会辽宁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从2008高雅艺术演出季到2009年辽宁省京剧优秀剧目巡演,从第三届东北文博会到第八届艺术节,辽宁不断涌现精品舞台艺术、美术佳作、文化旅游和文学创作。2010年10月10日,大连杂技团带着他们原创的中国杂技版童话剧《胡桃夹子》,走进上海世博会文化中心,专场演出了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第200场公演,1小时50分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作为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广东拥有“放活体制”和“投入经费”的双重优势。几年来,广东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获国际性、全国性重大艺术奖项178项,话剧《十三行商人》、潮剧《东吴郡主》等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广东一举夺得11个“文华奖”,占全国获奖剧目的1/6。

  改革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文化活力。5年间,山西文化佳作硕果颇丰:电影《夜袭》、电视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和图书《流动的花朵》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失乐园——沉默的滹沱河》获《中国作家》2010年度郭沫若散文奖,《五月:地狱时间中的煎熬与见证》、《游走的鼓班》获第四届冰心文学奖。

  据山西省委宣传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中旬,山西文化界今年已摘得国家级各类大奖48项,取得有史以来最佳成绩。

从"十一五"看"十二五":中国文化产业升级转型

2012年03月01日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全面发展的时期。作为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纷纷制订了这一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从而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产业规划时期”。认真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业规划”的实践状况,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建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建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景气指数,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08JZD0034)阶段性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分析报告》。报告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图表对我国31个省、区、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其中许多结论能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报告通过对各地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中的各产业门类的贡献比,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三种基本形态: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文化产业形态”;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大规模及其复制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态”;以信息文明为基础,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

这三种文化产业发展形态是现阶段我国文化生产力构成的主要形态,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相一致。现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也制约着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在某些领域,文化产业的三种文明形态,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个别文化产业也可能出现跨越式发展和单兵突进,但是,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文化产业三分法”仍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基本特征。所以“十二五”期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立在以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融合基础上的、以文明转型为特征的“生态文明型”文化产业将成为发展主流。

根据研究结果,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呈现五种类型:

一是支柱型地区。衡量一个产业是否达到支柱产业标准的一个最终依据,即是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因此,从连续五年的发展数据上看,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广东和云南四地符合这一标准为“支柱型地区”。

二是扩张型地区。这种类型地区以文化产业快速增长而导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有持续较大提高,即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指标有“质”的变化。湖南省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由超过全国总体水平提高到超过5%,天津、江苏、河北和湖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进步到超过全国总体水平,该指标值的进步是基于多年快速增长实现的,即它在速度提升的同时完成了产值规模的大幅提高,兼具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提升。

三是成长型地区。成长型地区是指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上有较持续的高水平表现。在“十一五”期间,它们是福建、河南和安徽三个省。

四是调整型地区。调整型地区是指这些地区尚未探索出适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的表现反复不定,在多个区域间徘徊,从而使得相比全国总体水平而言,没有显示出速度和规模上的良好表现。而恰是该区域集中了我国最多的地区,共有重庆、山西、浙江、山东、辽宁、吉林、江西、广西、陕西九个省市。

五是孵化型地区。该地区的特点是在“十一五”期间,一直处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这表明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当地经济中重要性还非常低,尚处于培育和孵化阶段,该类型包括四川、新疆、黑龙江、海南、内蒙古、甘肃、宁夏七个省、区。

根据不同的发展类型,“十二五”期间各省文化产业向“生态文明型”文化产业转型,也应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着力点和突破点,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探索出中国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之路。

试题

我国“十一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②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材料一:“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2010年,国产电影票房首破100亿元大关,17家文化企业上市。目前,上海、北京、广东、湖南和云南5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5%。

材料二:当今社会,文化“三俗”(庸俗、低俗、媚俗)现象泛滥:相声搞笑用粗话和脏话;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审丑文化盛行;出版物名称、网站标题制作低俗煽情;公交车上一些恶俗广告轮番播放;相亲类情感类节目哗众取宠,传递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价值观;文化保护追名逐利,争相注册、争夺名人故里。抵制“三俗”之风,既要惩治严打,又要加强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奏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