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简单来说就是小儿体温异常升高,也包括体温不高,自觉发热或者触摸发热的症状。一般我们分为五种:外感发热、食积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惊恐发热。现代医学定义发热是:腋下温度超过37度,口腔温度超过37.5度,肛温超过38度,就是发热。
我们常常说:小儿的问题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吃和穿。要么是吃饭吃多不消化,积食了,积食就会生热,这种是最常见;另外一种就是外感,穿衣服穿多了或者穿少了,都有可能会导致发热;再一个就是受惊吓导致的发热,这三种是最常见的。
今天我们就逐个来分析这五种发热的情况,希望能解决大家心中的疑问:
1、外感发热
外感,简单点来说就是:感冒。俗话说的“招风,受风寒了”。外感又分为风寒和风热。
偏于风寒的一般表现为:
发热、怕冷、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鲜红。
偏风热的一般表现为:
发热,微出汗,口干,鼻流黄涕,舌苔薄黄,指纹红紫。
治疗法则: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理方法:
清天河、分阳、平肝、清肺、清心、顺运内八卦、补肾阳、关三腑一、乙窝风、两扇门、外劳宫。取天河、分阴、补肾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平肝、清肺、乙窝风、两扇门、清心、内劳宫。
手臂上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为 推三关
2、食积发热
高热、呕吐酸腐、口渴欲饮,纳呆、腹胀、腹痛便秘、舌苔黄腻、指纹紫滞。
治疗法则:清热消食导滞
处理方法:
清脾清胃、平肝清肺、顺揉内八卦、退六腑、清大肠。重点做这几项,如若用本方法,做的次数要多,每个穴位做五分钟。
从虎口到食指尖方向推,由轻到重的去做。称为清大肠
3、阴虚发热
主要表现:
午后或入夜后低热,伴有颧红、盗汗、口干、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苔少而干。
处方:
取天河水、分阴、补肾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揉总筋,平肝,清肺,清心,运水入土,搓百会,倒捏脊。
处方2、
清补脾、揉二马、天河水、推涌泉。如若用本方法,做的次数要多,每个穴位做五分钟。如果久热不退,可以加分阴阳、分阴。大便溏泄可以加外劳宫。
大手指的桡侧,由指根到指端。(一定要到大手指的指甲角 少商穴的位置)称为清脾胃
4、气虚发热
主要表现:
早上或上午发热,伴有气短、懒言、疲乏无力、饮食欠佳,甚至可至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结不调。
治疗法则:益气、健脾、退热。
处方:
清天河、分阳、补肾阳、补脾、平肝、清补心、清补肺、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运水入土、正捏脊、揉百会。
操作时,尽量用左手的大拇指盖住中指下面,称为逆运内八卦
5、惊恐发热
主要表现:
主因跌扑惊恐后引起发热,或突然看到/听到异常画面/声音等引起发热。伴有面色发青,枕后热,耳廓冷,惊悸哭闹不安,睡眠易惊醒,或睡觉时手足掣动。高热不退,一般在39.5-41度左右,神识昏迷,伴有呕吐、腹痛等。上午轻、下午、夜间重,脉弦数如豆,第二掌骨侧神门脉搏动明显。
治疗法则:安神镇惊,滋阴退热或助阳退热。
处方:
补脾、清补肺、平肝、清补心、补肾阳、二马、清天河、分阳、三关、顺运内八卦、正捏脊、百会(点掐或揉)
处方2:
加减: 惊悸者加揉小天心;大便稀绿色者加外劳宫。如若用本方法,做的次数要多,每个穴位做五分钟甚至更长一些才有效。
胳膊下方,从少海穴推至神门穴,称为退六腑
以上就是处理小儿发热的几个方法。现在正值雨季,天气变化比较快,要随时根据天气变化而给宝宝加减衣物,以防感冒。对于哺乳期的宝宝,建议合理喂养,不要过分强调体重的增长,以免伤食积滞。在宝宝发热时,宝妈应该饮食清淡,非哺乳期的宝宝可以多给宝宝饮水,多吃点粥食。对于高热不退者,做小儿推拿一天可以做2-3次,并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假如小儿持续高热不退,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机。
注:以上所用穴位比较多,单独用图文讲解不是很明白,建议大家问一下当地的小儿推拿师或观看相关书籍,多加练习即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