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香 火
香 火
袁福成||江苏
"香火",本意指庙宇内敬神礼佛时点燃的线香和灯火。后来,在孝道理念的熏陶支配之下,人们逐步把去世的父母和长辈作为"家神、家佛"来祭奠和供奉,在清明、中元节、重阳、除夕等节日,专门去坟头上陈列供品、秉烛燃香、烧化纸钱、顶礼膜拜,并称之为"续香火"。
在农村老家,"续香火"的古老传统历史悠久,每年的清明节,但凡有子孙后代的,几乎风雨无阻,都要携家带口或派代表回到故乡,为去世的父母和长辈们扫墓。亲手除去坟头及周边肆意生长的杂树野草,给老坟添土增高,给墓碑擦洗出新,用金粉或油漆将碑文重新描摹,在坟前摆放供品、秉烛燃香、烧化纸钱、黙默祷告,最后跪地磕头或作揖鞠躬。每年中元节、重阳节、除夕,还要专程到祖坟去上供。庄严隆重的祭奠、上供仪式,既是对过世的父母和长辈们孝敬、怀念的一种表达,也是家族后继有人、香火延续的一种宣示。
祭奠、上供事毕,还要"赈孤",专门留有部分纸钱、供品,到无主(指无子孙后人供奉)的"孤坟"上烧化、陈供。这种散发着人性光芒、充满人情味道的古老仪式,在文革中曾一度被强行取缔,改革开放后又自行恢复。祭奠、供奉的内容还"推陈出新",为了让先人们和后代共享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在烧化纸钱时增加了中外冥币和手工扎制的冰箱、彩电、汽车、洋房,陈列的供品中也多了牛奶、蛋糕、巧克力和火腿肠。
这种古老的仪式,在农村之所以能较长时间世代相传且经久不衰,支撑其存在的思想内核,便是家家户户都认同的孝道理念。
在我国,历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后继者中的男性成员,是后继有人的唯一标志。在某一辈或一代之中,如果没有男性成员出生,便称之为"绝后","断子绝孙"是对一个家族最恶毒的诅咒,也是晚辈对长辈最大的不孝和不敬。如果后继无人,先人们留下的老坟将因无人祭奠而沦为"孤坟",先辈的"魂灵"也因无人供奉而沦为"野鬼"。
的确,真的没有子孙,时间会慢慢将这个家族从地球上彻底抹去。既然男性成了家族唯一有资格的继承人,祭奠、上供之事,女人是不能染指的。如遇家中男人缺席,祭奠、上供之事,还得请家族中长辈、同辈或晚辈中的男性来操持。况且,女孩长成后都得嫁人,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女孩从此便以夫家为家,既无"续香火"的权利,也无"续香火"的义务。断了子孙,父母长辈离世后便无人祭奠。无人祭奠,便自然断了香火。虽偶有乡邻或亲友们前来"赈孤",那也仅仅是一种同情和施舍,同情和施舍既非法定义务,也非道义责任,施与不施只能随缘,舍与不舍全凭心意。接受施舍与同情,和现实生活中的乞丐相类似,是落难或落魄之人的作为。如果子孙发达,故去的先人享受后代的祭奠和供奉是那样的笃定,那样的天经地义,那样的理所当然。而无子无孙,接受外人的施舍和同情却又是那样的随机和可怜。还有,施舍者既非孝子,也非贤孙,没有责任和义务去为别人家的老坟清除杂树野草、添土增高,为墓碑扶正出新。经年累月,风雨剝蚀,无主的坟头也将渐渐坍塌,杂树野草滋生,碑身东倒西歪,碑文模糊不清,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荒冢一堆草没了"的破败景象!"有后"和"无后"两相对照,现实就是如此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每回乡祭奠一次,就接受一次薪火相传的现实教育,久而久之回乡祭奠和上供便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世代相传的传统和习惯。
在以往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时,在农村就遭遇过强烈反弹。从理论上说,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能有效缓解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但从实施的实践来看,规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性别则非男即女。根据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如未加人为干预,新生儿男女的比例会大至相当。这就意味着有近一半新生儿家庭,将因计划生育的原因而断绝了香火。尤其在农村,在养儿才能防老的现实和养儿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双重作用下,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困难重重。因为缺少近半农民的民意支持,乡村干部们只能通过强力手段加以推进,衍生出诸如超生不准落户、超生重罚、强制绝育、强行堕胎等非常规措施,在少数地方,还实行超生"连坐"的土政策,一人超生,全家受罚,致使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民之间,因计划生育形成尖锐对立。尽管如此,在现实和传统观念的作用下,在生育问题上,农民们和乡、村干部间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超生游击队"应运而生,超生现象屡禁不止。如果头胎生的是女孩,一般都要等到生出男孩才肯罢休。因为只有生了男孩,传宗接代的任务才得以实现,香火才能得以延续,长辈们去世后,坟头才不至于沦为"孤坟",魂灵才不至于沦为"野鬼"。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已经成为历史。但重新检视在农村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可见,任何新政的推行,既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和地域的文化传统,还要充分考虑广泛的民意基础,只有多方兼顾,新政才能顺利实施。
当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农村,国家正在逐步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政策,已开始为农民发放养老金。在养老的问题上,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们,对儿女们经济上依赖也日趋减弱,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在逐步淡化。如今,农民的后代们,长成后也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不再固守原有的家园。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年轻夫妇对生男生女已不再刻意挑选。加之殡葬制度改革也催生出诸多全新的殡葬和祭奠方式,不少地方,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或长辈们,去世后一律实行火化,农村也开始建设公共墓地,并分区域按统一规制建墓立碑,对墓区实行有偿统一管理。还大力提倡不留坟头和墓碑,推广绿色环保的树葬、海葬、塔葬或墙葬等,古老、传统的祭奠方式已日渐式微,厚养薄葬、科学祭奠、文明祭奠、网上祭奠、绿色环保祭奠等,正在取代古老的祭奠方式而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子孙们恪守孝道的方式和家族内延续香火的模式,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孝道中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传统祭奠、上供仪式中的糟粕将逐步被扬弃。对此,我们应当顺应历史潮流,为之击掌欢呼、倾情点赞!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