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4岁男孩说,我要跟妈妈结婚:妈妈千万别敷衍┃梦禾
作者┃梦禾 朗读┃梦禾 编辑┃丄学号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有趣的视频。
宁波一四岁的男孩,看妈妈和爸爸结婚的录像后嚎啕大哭,一边哭还一边说:“我要跟妈妈结婚的,妈妈怎么跟爸爸结婚了呢?”
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生活趣事,却有网友「好心」留言说:
“看来,这个娃儿,平时妈妈带的多,小心以后成妈宝男哦。”
“孩子年龄这么小,就开始想着“结婚”这种事情,是不是太早熟,太不纯洁了?”
其实,小孩子说要跟谁谁结婚,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这是他们社交与情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佟丽娅的儿子朵朵,用摆摊卖苹果挣的钱,给佟丽娅买「钻石」还表白说「我爱妈妈我要和妈妈结婚。」
霍思燕的儿子嗯哼,也曾认真地对霍思燕说过「妈妈,我想六岁买手机,八岁娶妈妈,这是我的规划。」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说过,「孩子说要和某某结婚」是他们进入婚姻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孩子们在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里、电视里及现实生活中见识了结婚这件事。在他们的认知里,两个人结婚意味着「两个人就能经常在一起玩,并且永远不分开」。
所以,当孩子非常喜爱一个人时,就会说要跟她结婚的话。这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孩子表达喜爱的方式都是十分简单和美好的,父母不必用成人世界的婚姻观、道德观来对其进行评价。
一
婚姻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婚姻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4岁以后,有些在3岁多就会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阶段。
金笛在论文《浅谈幼儿婚姻敏感期》一文中指出,幼儿婚姻敏感期的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六种:
特征表现有以下六种
01
讨好,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他追求的对象。
02
要求和爸爸妈妈结婚。
03
想像自己是美丽的新娘。女孩子突然喜欢带纱的裙子,告诉别人自己也要做美丽的新娘。
04
他是我的王子,我是他的公主。我们要亲嘴、我们要结婚。
05
为小朋友没来上学而失落。
06
CCTV少儿频道的《周末七巧板》中,曾有一期在幼儿园拍摄的「婚姻敏感期」节目。
六岁的女孩雨雨,非常喜欢六岁的男孩泰泰,总拿零食和泰泰分享,无论泰泰走到哪里,雨雨都紧跟着,并且跟他说:“我们一起玩吧。”
有时候,泰泰不耐烦,转身就跑,雨雨马上就追过去。
甚至在一起坐时,雨雨都会拉着泰泰的手,还会冷不丁地去亲泰泰一口。
六岁的男孩皮皮和五岁女孩欣欣在一起玩,看到摄影机后,皮皮非常激动,强烈要求工作人员为他和欣欣拍张合影,并强调这是一张「结婚照」。
遗憾的是,欣欣并不配合,导致「结婚照」拍得并不顺利。
雨雨和皮皮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婚姻敏感期表现。在孩子的意识里,我喜欢你,所以我要跟你结婚;我喜欢你,所以我只想和你一起玩。
二
面对婚姻敏感期的孩子
父母要如何做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曾写道:
婚姻敏感期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儿童的情绪、情感是否能达到一个成熟状态,儿童通过几个月来发展完成的事情,可能成人十年或者一生都没有办法解决。
所以,面对婚姻敏感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样孩子成人后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感情问题。
01
平常心对待
忽视或淡化孩子的行为
心理学中有个疗愈方法,叫「阳性强化法」,说的就是通过强化目标行为,忽视淡化异常行为,进而使目标行为产生或改变。
因此,对待孩子的「婚姻敏感期」的表现,家长以平常心看待,忽视、淡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就会减少这种做法。
我儿子球球上中班时,非常喜欢跟女同学贝贝玩。每次跟他讲睡前故事时,只要里面有王子和公主结婚的情节,球球都会附和一句,他以后也要和贝贝结婚。
我听了之后,既没有阻止他,也没有嘲笑他,只当是听他说「他以后还要跟贝贝一起玩。」
后来我就刻意不去讲那些涉及王子公主的故事,球球也就很少说要和贝贝结婚的话了。再后来,我再去讲王子和公主的故事,球球也不提要和贝贝结婚的事了。
02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喜欢」
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比较简单纯粹,需要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父母要告诉这个时期的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
在《爸爸去哪儿5》中,杜江和刘畊宏两位爸爸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好。
4岁的嗯哼第一次见小泡芙时,就主动找其搭讪,逗其开心。看皮影戏时,还假装害怕躲到小泡芙的怀里。甚至,在爸爸的眼皮子底下猝不及防地亲了小泡芙一下。
嗯哼偷亲了小泡芙后,杜江很认真地教育嗯哼:“你要亲人家,需要征求同意的。”
小泡芙告诉爸爸,嗯哼亲了自己,刘畊宏没有不让小泡芙和嗯哼玩,而是认真地告诉她:“如果有人要亲你,你就告诉他,亲你需要经过爸爸我的同意。”
03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
感情中的「选择」
在《爸爸去哪儿3》中,轩轩很喜欢小公主夏天,一直追着夏天玩,而夏天却喜欢诺一。看着诺一和夏天在一起的身影,轩轩经常很失落,屏幕外的我们都跟着心疼万分。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说过,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喜欢的人不喜欢他,他是可以重新选择的。
实际上,当家长告诉孩子他可以重新选择的时候,相当于帮助孩子选择了一条出路。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重新去选择时,这种意识会延伸至他成人后对待感情的态度中。
孩子在探索中逐渐地就会意识到:你很好,所以除了我喜欢你,还有其他人也喜欢你。你可以选择别人,也可以选择我。我也不差,即便你不选择我,也会有其他人选择我。
三
写在最后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是依靠对父母的依恋行为,来获得满足和愉悦的感觉。父母,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孩子们全身心的依赖着爸爸妈妈。
3-4岁开始,孩子们的性别意识逐渐加强,对父母的性别有了充分的认识,好感度也会急剧上升,所以就出现了女孩子会对爸爸说要结婚,男孩子会和妈妈说结婚的现象。
塞尔玛·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中提到,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这种依恋一直持续的话,日后孩子也将难以用成年的爱情替代童年旧爱,因此明确拒绝是最明智的做法。
当孩子说要跟妈妈结婚时,妈妈可以这样说:“小宝贝,妈妈和爸爸都爱你。不过妈妈只想和爸爸结婚。而你呢,等你长大了,会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和你结婚,就和现在的爸爸妈妈一样。在这之前,爸爸妈妈都会一直在你身边,不会离开你!”
说的次数多,孩子会懂得「爸妈是属于彼此的」。以后,也会更认同爸爸,「童年失恋」也就成了好事。
等孩子长到7、8岁,他就会知道哪些是女孩做的、哪些是男孩做的,自然而然地会回到同性父母身边,坚定地走向未来的自我。
作者:赵静,笔名:梦禾,硕士学历,外贸职员,浙江金华人,军嫂一枚,俩宝的妈,喜欢文字,喜欢朗诵,喜欢美好生活。
朗读者┃梦禾
作者:赵静,笔名:梦禾,硕士学历,外贸职员,浙江金华人,军嫂一枚,俩宝的妈,喜欢文字,喜欢朗诵,喜欢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