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东坡帖

东坡帖

——闲云潭影之十

杨宇||广东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成就辉煌,但也饱受当时朝廷新党的打击,数度被贬官迁谪,千里流陡,晚年居然被从惠州贬到海南岛,给的职位是形同虚设的“琼州别驾”,安置地却是的儋州。

有资料和史家的研究表明,苏东坡此次被贬,从惠州抵达雷州半岛南端徐闻县时,按当地风俗为求平安渡海,登船前曾经专门到徐闻的伏波将军庙去祭拜。

苏东坡谪居儋州3年后,也就是1100年(建中靖国元年)因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才得以再次渡海经徐闻北还。

有此一番经雷州半岛渡海的一去一还,苏东坡不仅在海南绽放了绝境中的人文之花,也给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留下了亦真亦幻、众说纷纭的千古迷踪。

绍圣四年(1097年),62岁的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被一叶孤舟送过了琼州海峡,登上了海南岛,顶着‘琼州别驾’的虚衔来到儋州的昌化军(中和镇)。此地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气候炎热,环境恶劣。当地长官敬重苏东坡是一代文宗,妥善安排他父子二人的吃住。不久,湖南提举董必访察广西时,听说苏东坡住在昌化官舍里,便派使者渡海而来,把他父子两人赶出官舍,命令当地官府不准他们父子两人借住,也不允许租住民房。面对屡遭迫害如今陷于绝境,苏东坡虽然无奈,有一腔的悲愤和幽怨,但他并不绝望。生性坦荡豁达的他振作起来,很快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和他们打成一片,倾尽才情,造福一方。他带领乡民挖井取水,给百姓开方治病并带领他们种植药材;他接连写了6首《劝和农》诗,苦口婆心地劝说乡民们重视农耕,保护海南名贵和沉香,不再竭泽而渔,还替他们改进农具,带领他们垦荒,大面积种植水稻;他大力推行教育,开办学堂,自编教材,亲自讲授,让诗书文化的光芒,照遍海南的荒蛮之地。

随遇而安的苏东坡谪居海南3年,不仅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与当地人结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以诗广告让昌化军各色小食扬名四方,与春睡婆斗诗拌嘴令人饭后茶余津津乐道,他弟弟苏辙为姜唐佐续诗一事更是广为传扬。

姜唐佐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他年青时拜苏东坡为师,努力学习。苏东坡非常赞赏,为他在扇子上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姜唐佐请求老师把这首诗补全,苏东坡笑着说:“等你中了举人,我就给你把诗补全。”在这之前,海南还从未有人中过举。苏东坡被赦北归不久,刻苦勤奋的姜唐佐真个成为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他兴奋地来到京城找苏东坡补诗,可是此时恩师已然溘然长逝。姜唐佐去拜见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辙大为感动,替哥哥补全了这首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不日千人着,始信东坡眼力长。”

据后来统计,在宋朝,海南一共出了12个进士,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均是苏东坡的学生。昔日的蛮荒之地,从此成了人文荟萃之乡,苏东坡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贬居海南时有所作为,苏东坡北归时,在海南澄迈的“通潮阁”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六月二十日渡海》诗,总结这段时间的际遇是九死不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话说回来。苏东坡此一番经雷州半岛渡海的一去一还,给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留下了亦真亦幻、众说纷纭的千古迷踪。

有诗文为证。前文提过,苏东坡渡海去海南时曾经在徐闻祭拜过伏波庙,他北归时于当年6 月20日起程时应邀写了上面那首诗后即登船渡海,21日抵达徐闻。因有感于神佑其安,他再次到徐闻伏波庙去祭拜,并写下《伏波庙记》(又称《徐闻威武庙记》),记文中有“四州之人以徐闻为咽喉,南北之济以伏波为指南”之句,并题诗:“至险不测海与风,至幽不仁此鱼龙,至信可恃汉两公。寄命一叶万仞中,自北而南洗汝胸,抚循民夷必精通。自南而北端汝躬,屈伸穷达常正忠。生为人英殁愈雄,神虽无言我意同。”此诗曾收入苏东坡文集,可谓其行踪有史可考。

另一众说纷纭,让后人猜想千年的,则是据说此行,苏东坡也在离伏波庙不远的流梅溪(当时称那平溪)题诗一首,诗曰:“岂日寻幽赏,微名远伴身。归心流水急,宦兴白云深”。为什么那样子说呢?这是因为此诗并没有收入苏东坡文集,仅在《徐闻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苏东坡由儋州渡海北归,途经徐闻,在溪边大石上题《题那平溪》,后人爱之,镌以留念。但徐闻一帮文人学子考究之后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是后人的伪托,有人认为确实是苏东坡的诗作。

我呢,虽然欠缺考证,倒也认可后一种观点,即苏东坡这首五言诗是他所作。因为他既然去祭拜过伏波庙,也就有可能顺道移步流梅溪并对景当诗,吟出这首五言。记得我孩提时与一帮小伙伴到流梅溪游玩,曾经看到过溪水中累立的巨石上,确实刻有填红了的这首诗,以及“愿四海兮皆寿康”等词句。虽然这并非是传说中的苏东坡“以剑题诗于摩崖上”,但像《徐闻县志》上所说,“后人爱之,镌以留念”,是有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我的文学推理。也就是说,以诗说诗,就诗论事。

首句“岂曰寻幽赏”中的“岂曰”,想来是借用了《诗经》中《国风·秦风·无衣》反复循环的起首之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国风,激昂慷慨、同仇敌忾,采用了三章叠唱的句式,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起首句“岂曰无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因此,“岂曰寻幽赏”可以理解为“谁说我前来寻景赏幽?”接着用以下几句浅显之语,抒写了宦海浮沉,归心似水急的郁愤之情,同时表明他只是遇赦北返途中顺道路过而己,并非专程前来“寻幽赏”。

第二句“微名远绊身”的“微名”,是自谦。苏东坡嘉祐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震动了当时的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小试官、诗坛宿将梅尧臣,大获两人赏识,名动京师。此后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之下,苏东坡声名大噪。嘉祐六年(1061年)他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从此走上仕途,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不过,他一生虽然成就辉煌,却也仕途坎坷,屡遭贬职流放。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心灰意冷,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这段时间他还在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别号便起自此时。绍圣元年(1094年)6月,苏东坡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已经62岁的他又被一叶孤舟送到海南岛的儋州。此时他已经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入列唐宋八大家,那能说是“微名远绊身”呢?

后三、四句的“归心流水急,宦兴白云深”,也许一般人认为这是一种“游子归乡”和“叶落归根”的人之常情。其实对苏东坡来说,他此时确实已经“宦兴白云深”。但他“归心流水急”的迫切盼望,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夫妻重聚。苏东坡有过3位妻子,第一任王弗,第二任王闰之,第三任王朝云。他屡遭贬谪四处流放之时,王朝云始终追随在他的身边。他被贬惠州时,王朝云也随行,他为此写了一首《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后人常常引用此词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用来表达情怀落寞和无奈。但没有多少人会想到,这是苏东坡身处逆景之时,对王朝云不离不弃的无限感慨。他将王朝云比喻为身边的芳草,无论天涯还是海角,都陪伴着他。据说当时王朝云读了此词之后大为感动,禁不住泪流满面。可是,苏东坡再次被贬海南儋州时,王朝云因为患病不能随行,他便孤身一人在儋州待了3年。这时候他遇赦北还,能不“归心流水急”吗?

只是好事多磨,天公也不作美。苏东坡北归途中,先是在徐闻遇到滂沱大雨,道路难行,不得不改道从广西北上,此后途中又遇到种种阻碍,待到一年多辗转回惠州时,王朝云已经病故,葬于惠州西湖栖禅寺东南。他为王朝云撰《墓志铭》,称赞她“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

不久,心情抑郁的苏东坡也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常州逝世,享年65岁。

如上只是就诗论诗。苏东坡一生填词、赋诗无数,基本上都收入其自编的各种文集,后人也广为搜集遗漏补全,唯独不见这首五言《题那平溪》,令人存疑应当是正常的。

是为帖。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杨宇,男,广东省徐闻县人,1968年下乡龙塘公社插队务农,1978年回城工作,大专毕业,中共党员,政工师。著有《梦美家园》《风起云飞》《风花云月》《风正云帆》《兰香》《人生如海》等6部长篇小说,在《湛江日报》《南方日报》《海南日报》《文汇报》《中国交通报》《中国民航报》《神州》《青年文学家》《散文百家》《牡丹》《唐山文学》《文学少年》《艺术大观》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共计400多万字,获多个奖项。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珠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

(0)

相关推荐

  • 东坡玉糁[东坡玉糁]

    东坡玉糁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 ...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苏东坡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返的他游览了金山寺.寺里,那幅李公麟所画的东坡画像还在──那是寺里的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保存下来的,苏轼看着自己的这幅坐像,百感交集,写下了&l ...

  • 慢读|这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快收好,不用谢

    明代以前,譬如大唐或大宋时期,海南岛的交通情况是什么样的? 对唐宋时期海南的交通状况,可考的史料不多,但有人根据当年游僧.谪宦的海南之行,绘制成一张"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也能窥见 ...

  • 海南43|儋州——东坡书院

    儋州是海南省的第三大城市,我们前后来过二次,晚上住中兴大街的新天地酒店. 第一次到儋州主要是游东坡书院.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 1098年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是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 ...

  • 苏东坡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苏轼画像.宋代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绘. 北宋时期有两个中秋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日子. 一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这天晚上,时任山东密州知州的苏东坡和几位同事在高台上对月畅饮,诗情喷薄 ...

  • 苏东坡为何给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起外号“春梦婆”?

    和普通百姓在一起生活,苏东坡无须言语谨慎,完全自由,可以真性情示人.他几乎每天都有客人,若是哪天没人来,他就出去看邻居,找人闲聊.那些无知的农夫震于他的学识渊博不知说什么,他就让人家聊鬼,或讲一些听到 ...

  • 品诗斋 | ”天容海色本澄清”之苏东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云散月明,月华依旧皎洁,天容海色,原本就是这样的清白,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赞美.这两个诗句出自苏东坡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该诗 ...

  • 启功临东坡二十帖,网友:无一笔是东坡......

    有书友说: 启功先生的字最大的特点是耐看 结体和用笔都耐看,字没有毛病 在当今这非常了不起 现代人学书法做到这一点很难 不过有书友也表示反对: 启功临苏轼无一笔是东坡 久视则如千人一面, 美则美矣,实 ...

  • 【书画欣赏】 启功临东坡二十帖,网友:无一笔是东坡......

    砚田书院 传承文化 传播经典 150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有书友说: 启功先生的字最大的特点是耐看 结体和用笔都耐看,字没有毛病 在当今这非常了不起 现代人学书法做到这一点很难 不过有书友也表示反对: ...

  • 启功临东坡二十帖

    有书友说: 启功先生的字最大的特点是耐看 结体和用笔都耐看,字没有毛病 在当今这非常了不起 现代人学书法做到这一点很难 不过有书友也表示反对: 启功临苏轼无一笔是东坡 久视则如千人一面, 美则美矣,实 ...

  • 散文||君家住东坡

    君家住东坡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更钦词中人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古韵悠扬,聆听一曲没有文字的诉说,感受人间悲喜. 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今日再听<暖山>. ...

  • 郑熙亭文存之二十四散文篇: ​入帖还需出帖 ——跋健芬楷书条幅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二十四散文篇: 入帖还需出帖  --跋健芬楷书条幅  郑熙亭 健苓对我说:"健芬自幼性情贤淑,被家务所累,未 ...

  • 帖真人看帖笔札《东坡成语》三十二个成语因苏轼

    帖真人看帖笔札《东坡成语》三十二个成语因苏轼

  • 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东坡由此帖渐入“中年书”

    北宋隐士陈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给好友写了一封慰问信──<人来得书帖>. ▲ 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眉山悟东坡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眉山悟东坡 文|李培禹 ...

  • 吕云楷书《东坡散文》

    京师书苑2020-11-15 13: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