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我看到的申请书有80%都是一个问题
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吉大秋果
没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明确都是致命的伤!
疫情出不去,但是线上参加了几场社科基金讨论会以及审了一百多份申请书(哇,这个数量好惊人的,不写出来都没意识到)。基本上申报书是分成熟度的,参见我之前写的帖子《论申请书的不同成熟度……》7-8分熟的标书有问题意识,有理论积淀,作者是比较成熟的写手,所以申请书写得也比较成熟。5-6分熟的表述有问题,有理论积淀但是逻辑展开不好,整合不好,还是思路有点乱,也好弄,你帮他捋清楚就好。最难办的就是2-4分熟的标书,因为这类申请书最要命的是没有问题意识。而且这类申请书真的是占到80%以上,至少我手头的数据是这样的。
申请书必须有问题意识,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所谓国家的项目是要求你运用你的知识和研究能力去替国家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实践问题,否则国家要你干什么啊。所以申请书虽然是由申请者申请,但实际上是国家现在在某些领域是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想看看谁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所学帮国家解决这些问题。而怎么判断谁能行?就看谁的申请书论证得好,对问题把握得准,对问题分析得到位以及给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靠谱,然后国家再给你钱,委托你做这个项目。
所以,申请书最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有一个问题,你得结合你的专业所学,再结合你对社会、国家发展的判断,找到一个问题。这部分需要我们的申请者有一定的社会敏感度,你的所学能为社会解决啥问题。我在作报告的时候经常有人向我抱怨:我们是基础学科,没办法和社会需求相联系。天啊,不管哪个学科都需要跟社会需求相联系,否则这个学科没有存在的必要。只不过你的学科与社会需求怎样建立起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需要转化的,还是直接就能用的。那你看华为所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基础学科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你需要做的是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社会敏感度,思考怎么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跟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而不是直接告诉自己没法联系,那样国家咋给你钱啊,你总得给国家个理由吧。
那什么叫做问题,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都是没有问题的,比如《谭嗣同思想研究》(纯瞎扯),谭嗣同思想是研究对象,是一个研究的领域,不是问题,需要进一步指出为啥要研究谭嗣同的思想,要指出问题。比如《区块链记账研究》(纯瞎扯)必须要指出区块链记账怎么了?这才是问题,否则就写一个区块链记账,人们不知道你要干啥,你要解决啥问题。《XX精神的传承研究》(纯瞎扯),传承是你要做的事,你做这个事情针对啥问题?没问题你做这个事干啥,有意义吗?不指明问题能看出你要做这事的价值吗?甚至都没办法判断你这个事情是不是自己拍脑门子想出来的。《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纯瞎扯)这个选题也有问题,养老的什么问题?必须指出问题的具体所在,不能笼统地描述问题。必须指出老年人养老咋地了,否则老年人养老问题可以是个经济问题,也可以是个法律问题,还可以是个伦理问题,咋判断啊!这样的例子真得是好多好多,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问自己,你解决的问题是啥?你要研究的这个研究对象咋地了,能说出来并被同行认可这可能就是有问题意识。为啥是有可能?有时候光能说出来也不行,因为作者认为的问题有可能也不是个问题,所以同一学科的人帮忙把一下关是很必要的。这时候大学校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有很多大牛,很多同行可以帮忙提供意见,而小学校某个方向只有一个人,想找个人合计都合计不了。关于问题意识已经写了好多帖子,大家翻翻之前的贴,结合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