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即将来临,在这阖家团圆、举杯同庆的日子里,「糖尿病患者能否饮酒」注定又是一个热门话题。长期酗酒的种种害处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适量饮酒可以「降低血糖」也并非全无道理,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能否喝酒呢?这个问题显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喝酒的确可以使血糖下降。这是因为乙醇(酒精)可以抑制体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化学反应 —— 肝脏的「糖原异生」与「糖原分解」反应。人在饥饿时,体内储存的肝糖原、脂肪可以通过这两个反应,分解或者合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液来保持血糖的恒定,但是当大量饮酒以后,酒精抑制了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反应,升糖途径被抑制了,血糖也就下降了。既然喝酒有上述好处,为什么医生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饮酒呢?这是因为饮酒对患者弊多利少、害处多多。少量饮酒可以抑制肝糖原分解,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是,经常喝酒的人往往经不住诱惑,喝到兴头上很难把控自己。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时,由于血糖得不到补充,而糖原分解又被酒精抑制,患者很容易出现低血糖,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低血糖昏迷而危及生命。喝酒时,因为酒精抑制了肝糖原的分解,出现了血糖降低的效应,但这是暂时的,当酒精代谢掉以后,它对肝糖原的抑制也随之解除,后期会出现血糖反弹性的增高。此时,如果患者还是按照以往的饭量进食,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这样反而更不利于血糖的控制。酒精不仅会损害胃粘膜导致胃出血,损害肝脏导致脂肪肝及肝硬化,还会损伤胰腺及胰岛 β 细胞,导致急性胰腺炎及胰岛功能受损,令患者血糖更加难以控制。所以说,企图用喝酒来降糖无异于饮鸩止渴,实不足取。长期大量饮酒会打乱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饮食(过饱或饥饿)和用药,从而导致血糖波动和失控。不仅如此,长期大量饮酒还可使患者血脂(主要是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及血尿酸升高,诱发或加重痛风。大家都知道,服头孢不能喝酒,其实,许多降糖药物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例如,酒精不仅会降低二甲双胍的疗效,还可能诱发二甲双胍的罕见不良反应 —— 「乳酸酸中毒」。◆ 血糖居高不下或忽高忽低者;
◆ 近期内经常发生低血糖者;
◆ 合并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的患者
◆ 伴有严重脂肪肝、肝硬化或肝功能异常者;
◆ 有重度高脂血症和/或高尿酸血症者;
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饮酒,但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一定难度,因此,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为宜。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症,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 < 7.8 mmol/L)、肝功能正常,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少量饮酒。◆ 要严格限量
每次饮酒量以 1 个酒精单位(含 90 kcal 的热量)为限,每周饮酒不宜超过 2 次。1 个酒精单位大约相当于啤酒(含 4% 酒精)400 mL,或葡萄酒(约含 10% 酒精)150 mL,或 30 度白酒 50 mL。
◆ 不能空腹饮酒
尤其是晚上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喝酒前一定要吃主食,切忌晚餐空腹大量饮酒,以免夜间发生严重低血糖。
◆ 尽量选择酒精度数低的酒
如葡萄酒、啤酒等,禁止饮用高度烈性白酒。
◆ 酒的热量应当从碳水化合物的热量中扣除
例如,饮一个酒精单位的啤酒(约合一听)应减 25 克(半两)主食。
◆ 喝酒前要事先了解清楚目前所服药物是否禁忌酒精,如果存在禁忌,那就坚决不要喝酒。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饮酒弊多利少,为了自身的健康,不建议糖尿病人饮酒,更不能把酒当成降糖神药,代替降糖药物。如果实在推脱不掉,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少量饮用啤酒或红酒,切记不可放纵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