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棠阴
棠阴古镇,位于宜黄县城东部的宜水河畔,距县城14公里。我有好几年没去棠阴了。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到棠阴老街走了走。
棠阴古镇始建于北宋年间,因村庄依山傍水,故原名陂坪。临川一居士吴竦,字敬文、号八府君,随父居住于临川,其家资丰厚,所拥田地连抚接宜,且喜游山川。一日游览到陂坪,见其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以为钟灵毓秀之宝地,遂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携夫人邹氏来此肇基,并亲手植甘棠树于村西南通道边,祝曰:“汝茂,吾子孙亦昌茂”。数年后,吴竦所植甘棠树葱茏挺拔,茂然成荫,其子孙亦兴旺发达。
宋隆兴年间,吴竦七代孙时,吴家人丁家业更为兴旺,远近他姓,也相继迁入居住,人口与时俱增,各姓开基扩域,业盛家隆。后人不忘吴竦亲植甘棠之宏祝,取“甘棠茂荫”之意,改陂坪为棠荫,后又改称棠阴。
棠阴古镇兴于明初,至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最为昌盛,五里长街,商店栉比,十里长河、货船云集,三万六烟火,九岭十三巷。宜黄民间流传一句老话,叫做"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
棠阴古建筑群,有祠堂、官邸、店面、门楼、牌坊、砖塔、廊桥、路亭、民居近100处,尤以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罗家大院、官帽厅民居为杰出代表。
这里还有原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指挥部以及政治部、后勤部、教导团等旧址,在这里可以接受红色洗礼、与老区群众对话,感受战火硝烟文化。
“三让遗风”古居,是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我国冰雪派画家代表人物、江南冰雪派画家第一人、本土人氏邹湘溪的旧居。
现在这里是“邹湘溪美术馆”。馆名系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于志学题写。
邹湘溪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30多年前,我曾与他共事,那时,他绘画少有建树、沉寂经年。后来,他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拜在冰雪画创始人、国画大师于志学门下,潜心研究冰雪画,成为把“冰雪艺术美学思想和冰雪画”火种传播到江西的第一人,也因此有了“江南冰雪第一人”的雅称。
依旧是云山苍苍,依旧是江水泱泱,窗弦喑哑不语,一叶时光穿透屋檐的初雪,喧嚣顿时被这条缓慢流淌的河流带向远方——这就是邹湘溪笔下的江南雪景。
宅内天井全部是用长条石铺砌。
两侧厢房门窗上窗格规整繁复,其中的木雕“八仙”虽在文革中毁坏面部,但其形态仍栩栩如生。
八府君祠位于棠阴小学校内,吴氏为祭礼祀肇基祖吴竦、字敬文所建。该祠始建於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扩建至清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四年(1720年--1726)。
全祠坐东向西,主体由矶风门厅、中厅、寝宫三部分组成,加之左右隆厅和廊房,占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大厅前有600平米露天鹅石铺的大天井,靠中堂有两口方井。前门还有板楼,10多间房间,面对古街。
60年代末期,因建电影院,祠前石栏、石狮等被碎烂用于填基,其后风门厅、寝宫、隆厅及28柱廊先后被拆除,现仅存在厅及掖门外两殿。
现存宽敞的中厅,共有30根木柱分立于石础上,其柱颇大,厅中四根栋柱周长各有2.46米,石础周长2.90米,其上有镂空相仰,莲花图饰,抬梁式架构,斗拱交叠雀替。
棠阴古镇冠昌岭上的恒富安豪宅,就是吴家大院,曾经公社政府在此办公。吴家大院建于明未清初年间,花17年时间全部建成。由吴氏二公子吴兆安建造的,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房间99间,3厅8个天井。
院子两侧有门,门楣上分别青砖和红石刻有“养体家庄”、“养中家塾”的匾额。
吴家大院沿袭了赣派建筑风格的严谨布局,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院中套院。整座建筑的设计雕饰题材广泛,技艺高超,造型优美。
当年吴兆安有一女吴清莲,自小聪慧,深得全家人的喜爱,吴兆安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专为女儿建造一个绣花楼,两层,楼上是小姐和丫环住和绣花,楼下是家塾,专请教书先生在家教授女儿。
小姐绣花楼面积大约300平方,两层和一个天井,楼上辅设地砖,足见吴家富有,地砖防潮湿和隔音作用。楼上有观光、看戏、休息的阳台,在绣花楼上可远望宜水潺潺流去,迎恩塔也清淅可见,视野开阔。整座绣花楼建筑体现深闺幽美和神秘的氛围。
小姐卧室墙上的打油诗一定不是小姐所书,当是后来好事者所为。
吴家大院前的这幢古宅,是红军教导团旧址。
座落在棠阴古镇的通棠街与福长街交接处的西侧,原名″冠佳厅",习称“官厅上",现在称″罗家大院"。是棠阴古镇现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宅之一。
罗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建筑,规模大,工艺精巧,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斗拱、月梁做法特殊,多采用宗教花纹为装饰,建筑设置有明确的中轴线,沿中轴线两侧有规则地布置房间。
1933年,红军医院驻在罗家大院,很多红军将领在此疗伤;1942年,日军飞机投下一颗重型炸弹,砸碎直径约40厘米的正梁,将中厅地面夯沉了数寸,却没有爆炸,让罗家大院神奇躲过此一劫。罗家大院,至今已度过近300个春秋。
罗家大院中厅有一块长麻石达9米,与房梁等长,被誉为江南民居第一长石,在当时全靠人工搬运情况下其难度极大,相传从远处将巨石运到棠阴,仅运费就花费了一根金条。
承恩坊,又称功名牌坊,坐落在棠阴镇的下街口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是知事谭政为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吴余庆而建,故坊名承恩。明隆庆辛未(1570年)重建,1985年重修。承恩坊为全木质结构,四柱三门三楼式。
门上横额镂刻有“中宪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吴余庆”13个正楷字,字下嵌有4个木质葵花园柱。字额上端为第二层,斗拱直托檩椽,八字檐向左右延伸而出。最上层为土瓦歇山式枋顶,斗拱疏密得体,错落有致,翼角飞翘,斗拱复杂、斗拱间还有许多下昂,顶端有鲤鱼跳龙门的造型设计,反映了当时民间工匠的工艺。
八字檐中央下嵌长方形额匾,黑边红底,横书“承恩”二字,遒劲俊逸,据传是吴余庆的手迹。
这座宅第已经无人居住。但大门上的“吞头”完好无缺,只是其额头上的字不知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念?
房梁与雀替、牛脚、窗棂、门环等等,无不豪华精美、雕刻工艺精湛。棠阴古建筑群被中国建筑学者誉为“明清建筑史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区古代砖木结构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眼前的老街,依然是那条老街,但老街的风景却不再是我想念的风景,不免有所失落和惆怅了。3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棠阴,那时镇政府还在吴家大院里办公,它让我感觉既古朴、又亲切,老街犹如一位纯朴温婉的古意女子,浑身散发着无尽的优雅韵味和幽幽芳香。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街是由麻条石和鹅卵石铺就,街道两旁的上门板的木屋,一间紧挨着一间,那林立的店铺,那斑驳的板壁,那低矮的瓦檐,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如同一幅江南水墨画,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以后多次去棠阴,老街的房子逐渐变得新旧杂陈,很多老宅也变得冷清荒芜了。
但愿棠阴老街不致于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淹没,逐渐消失……
(2020年10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