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婴幼儿——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新视角

本文为将出版的图书文稿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婴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教育是围绕人的活动,人的天性是教育立足基础。作为一个经典的讨论人性需求和动机的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不仅用于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活动的研究中,也应用于教育方案的设计中。在国外的一些幼儿教育论文和幼儿师资培训的教材中,我们会看到这个理论是一种常态的被广大教育实践者讨论并应用的教育活动视角(Onchwari et al, 2008)。

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比较少地用到马斯洛的理论,这一方面是受我国课程建设长期围绕学科或儿童发展领域的思路构建而形成的一定传统定势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们很难将马斯洛的理论的高阶层次和婴幼儿需求结合起来,这其中便渗透着传统儿童观的影响。传统观点认为婴幼儿认知水平低,需求主要集中是生理、安全、社交方面,最多到尊重的层次了,再往上走,到发挥潜能、自我实现的层次,好像成年人都很难了,何论小不点的婴幼儿?

本章节针对该理论在婴幼儿教育中能否用和怎么用的问题,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概念,讨论婴幼儿是否有高阶需求,以及如何将该理论应用到托幼机构的教育课程中,并以案例的形式展开在这种理论构建下的幼儿教育课程的基本面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概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能是社会上的认知度最高心理学理论之一,因为这个理论直击人性,普遍运用于激励个体的社会活动中,如企业管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就会经常会用上这个理论。马斯洛重点讨论了人类五个层次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五个需求的表述如下:

·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人们需要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等条件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类需求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

·安全需求(safety need):人们对于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求。

·社交或归属和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人们对于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的需求,如结交朋友、加入团体、追求爱情等。

 ·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这个需求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尊严,如个人的自尊、自信和自爱;二是外显尊严,如在某一领域的名誉或威望。

 ·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 -actualization need):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这五个需求层次如下三角形的图示展示:

马斯洛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这五个需求,这是引导和激励人类个体行为的内动力源泉。低层次的需求如生理和安全需求是力量强大的需求,当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个体会强烈地感到缺失,如没有东西吃的时间越长,饥饿感就越强;长期生活不稳定的人会非常渴望有个稳定的家。 随着层次的上升,需求的力量似乎减弱,社交和尊重需求就不像生理和安全需求那样确定,一旦缺失就急切地想要得到,但社交和尊重需求也是人类必须的,长期缺失会导致人的心理受损,人格扭曲。生理、安全、社交和尊严这四种需求都是个体不可或缺的需求,但这四种需求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一旦满足了,内驱动力就会减弱或失去,比如吃饱了就对食物不再渴望;有稳定的生活了又想寻求刺激;有频繁的社交活动又希望独处;有名望了以后会产生淡泊名利的心态等,所以这四种需求又被称为“缺失性需求”(deficit or deficiency need),意味着只有在未满足的缺失状态中,个体才会有内动力去追求满足这些需求的物质和活动。

如果人类只有“缺失性需求”,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所谓“生活很无聊“就是围绕“缺失性需求”打转的生活,缺乏真正的追求内动力,这种需求一旦实现了就很容易产生失去动力的空虚感。不过好在 “需求金字塔” 的顶端还有一个另类的最高级需求——自我实现,这个需求不太倚靠外界的物质和环境,而是和个体本身的成长完善相关,是让个体潜能发挥、自我能量增长,自我状态更加美好的需求。和以上四个需求相反,这个需求不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一旦满足,人会感觉更加健康活力、精力旺盛,内驱力会更强,好像永远也不会满足,所以这个需求被称为成长性需求(growth need),这是人类个体的最强大的内驱 “永动机“!

一般来说人类的需求满足大多遵守从下向上递进规律,如温饱解决后就要寻求生活稳定,生活安稳后会积极建立社交圈,有了社交就要建立自己的名誉声望等。但这个递进规律不是固定的,个体差异会比较大,经常会出现跳跃状态。比如传说中的学神学霸可能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比较大,他们会不太在意衣食住行或跟外界联系的社交活动这些低层次的需求,而是沉浸在某个领域里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个人天地中。此外,在某些人的生命中也会出现逆向跳跃,如国内某个有钱人移民到国外,虽然在国外生理需求(食品空气)和安全需求(有合法地产)得到满足,但原来的国内拥有的社交和尊重的需求都失去了,于是不免郁闷。当然,如果他们能够追求在新的地方实现自我完善、追求最高需求,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生活动力。

除了个体差异,年龄差异也可能主导人类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排序,比如对于一个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人来说,社交和尊重需求很重要,为此他们可能牺牲一些生理需求,出现节衣缩食也要请朋友吃饭,减少睡眠也要把工作完成好等行为。对于一个接近暮年的耄耋老人,不论年轻时多么追求自我完善的价值,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可能追求的是更多的生理需求;所以这才会有“英雄暮年 “的感叹——感叹自身需求层次下降的无奈现实。

当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尚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后来马斯洛也将五个需求扩展为八个,添加了审美、认知和超越的需求。我们对这些新增的需求层次不再论述,在本书的课程构架上,我们忠实于最初经典的五个需求层次的理论。

婴幼儿有高阶层次的需求吗?

以上所阐述的需求层次理论多用于成人的世界,对成人心理动机的解释非常合理,但这个理论用于婴幼儿能够成立吗?婴幼儿那么小,可能有高阶需求吗?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婴幼儿似乎没什么欲望想法,对于一个不会爬、不会走甚至尚在摇篮的小婴儿来说,社交和尊重看上去是不靠谱的需求,自我实现就更不用提了。大多数人认为,管好婴幼儿的吃喝拉撒,再提供一个稳定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只要他们这两个需求层次得到满足就够了,就可以自然成长为会走会说的小朋友。但实际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反例:罗马尼亚孤儿院现象(Romanian orphanage)。

1966年,罗马尼亚政府宣布堕胎为非法行为,而且鼓励家庭多生多养,但很多家庭养不起那么多孩子就出现了弃婴潮,孤儿院的孩子人满为患。孤儿院里有限的工作人员无法照顾这么多婴幼儿,就只能给婴幼儿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护理,没功夫跟婴幼儿进行对话交流。于是令人震惊的现象出现了:这些婴儿有吃有喝,有安全的地方睡,有固定的生活作息,但很多婴儿很快夭折了,而勉强生存下来的孩子也有很多出现智力和社会性发展的障碍 (Dudet & Mare, 2011)。这个令人震惊的悲剧表明,婴幼儿是有社交需求的,社会交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婴幼儿不仅智力和社会性发育迟缓,还可能会有生存危机,会失去性命!

研究表明,一个月大新生儿就会和母亲眼神对视,对人类的各种声音比较敏感;两个月大的婴幼儿看到人会比较兴奋,会对人无意识微笑;到了三个月,他们就能区分各种人,并有意识地对某个人微笑 (Owens, 2001)。小婴儿这种社交能力的发展是多么令人惊讶的神速,而这个发展过程中,给予小婴儿足够的与人交流的机会又是多么至关重要,重要性可能不亚于给婴儿足够的奶水

如果婴幼儿有社交需求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在需求层次的金子塔上再迈一个台阶,就到了尊重需求。婴幼儿有尊重需求吗?这个问题可能还伴随着另一个问题的出现:我们能怎样去尊重一个小婴儿?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1】

背景:韩老师准备给6个月的小丽换尿片

韩老师问小丽:“现在你准备好了吗?想让我把你抱起来换一下尿布吗?”

韩老师在那里等着

小丽:看着韩老师,过一会儿伸出了胳膊。

韩老师:(笑着俯下身去抱她)太好!我们现在一起去卫生间。

在这个场景中,韩老师并不是直接抱着小丽去换尿片,而是跟小丽做语言上的沟通。尽管小丽不会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但韩老师非常有耐心地等她回应。这个过程中,小丽感受到了韩老师正在倾听她,在等她回应;感受到了与其他人的交流是有来有往的;感受到了自己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别人明白“我准备好了”;也感受到了我的回应可以决定别人的反应,所以我的回应是重要的。这个小小的过程不仅体现着韩老师对小丽的尊重,也让小丽尝到了自己很重要且受尊重的感觉,尽管她无法用言语表述这种感受。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对话之后,韩老师和小丽换尿片的环节也将是流畅而充满友爱的。

但如果换一个画风,韩老师不是这样跟小丽交流,而是直接说:“宝贝,你该换尿片了”,然后抱起她就走。小丽可能顺从,也可能用小身体反抗,那种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那个情境中小丽不是师幼交流的对等对象,只是任老师摆布、要完成换尿片任务的对象,这样的方式无法让小丽学会交流中有来有往的回应等待,也体会不到自己很重要且受尊重的感觉。

研究表明,一个婴幼儿如果长期没有对等交流和不被尊重,自信独立的品质发展就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比如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周围人的尊重,更容易显得害羞和退缩,这对他们的人生成长轨迹有着重大的消极影响 (Ding et al, 2019; Fan et al, 2010)。

现在,我们瞄向需求层次的最顶端,在尊重需求之上的还有一个很不一样的需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发挥潜能,完善自我的动机和行为,婴幼儿有这样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和能力吗?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案例2】果果,7个半月,刚刚学会一点爬行

果果在床垫上玩耍,突然看到床垫另一边(约1.5米之外)的毛毯上有个彩环玩具,他很想得到那个玩具,于是慢慢向彩环方向爬去。果果爬得很慢,几次伸出手想勾到彩环,但总是差得太远,他急得叫了起来,但旁边的张老师并没有帮他去拿彩环玩具,只是用语言鼓励他再努力往前爬:“果果,你已经离它很近了,再爬一下,你会拿到它的!”。

果果艰难地爬着,突然移动了那个彩环的地下毛毯,他发现毛毯动一下,彩环也会动。他在爬的过程中又移动了毛毯几次,发现只要拽着毛毯往回拖,彩环就会离他近一点。他似乎为这个发现感到兴奋,就开始不停地拽毛毯,彩环离他越来越近了,终于他够到彩环了,他的喉咙发出咯咯的声音,像是在欢笑。他拿着彩环躺下,看了它两眼,把它放进嘴里,发出了“吧唧、吧唧”的吸吮声。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果果小朋友是体力脑力全用上、克服了巨大困难后“披荆斩棘”地得到了他心仪的彩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爬行体能得到锻炼,他的耐力经受了考验,他的认知能力也因体验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得到提升。在得到彩环的那一刻他是兴奋而满足的,这和成年人获得某个领域的成功有着类似的心理体验,这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人类在自己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获得的满足喜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果果旁边的张老师作用很大——她选择做一个旁观者、鼓励者,用言语鼓励果果自己拿彩环而不是伸手帮助他拿,这便是非常到位的支持;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张老师动手帮忙,果果就无法尝到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去享受“披荆斩棘”的乐趣,也就失去了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机会!

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不论在任何年龄阶段,各种类型的需求都是有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婴幼儿的需求层次也是多方位的,只是表现方式和成年人不一样而已......如何用需求层次理论构建婴幼儿教育课程?将会是我们接下来继续探讨的话题。

References

·Dickison, D. K., & Porche, M. V. (2011).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experiences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and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nd fourth grade language and reading abilities. Child Development, 82, 870-886. http://doi.org/10.1111/j.1467-8624.2011.01576.x   

·Ding, L., Yuen, L. W., Buhs, E. S., & Newman, I. M. (2019).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hild Care Health & Development. https://doi.org/10.1111/cch.12642

·Dudet, K. & Mare, L. L. (2011). Mitigating effects of te adoptive caregiving environment on inattention/overactivity in children adopted from Romanian orphan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roal Development 35(2), 107-115. https://doi.org/10.1177/0165025410373313 

·Fan, F., Su, L., Gill, M. K., & Birmaher, B. (2010).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 preliminary study.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5(6), 655-664. https://doi.org/10.1007/s00127-009-0107-4

·Hoff, C., & Naigles, L. (2002). How children use input to acquire a lexicon. Child Development, 73(2), 418-433.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2005). Pathways to reading: The role of oral language in the transition to r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2), 428-442. http://dx.doi.org/10.1037/0012-1649.2.428

·Onchwari, G., Onchwari, J. A., & Keengwe, J. (2008). Taching the immigrant child: Applica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theori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6(3), 267-273. https://doi.org/10.1007/s10643-008-0269-9 

Owens, R. E. (2001). Language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Allyn & Bacon.

编辑|Lily

审核|Helen

本文来源大洋幼教,投稿请加微信:twhzxf,有获奖证书。

幼师资源库

著名幼教期刊资讯平台,为幼儿园、家长、教师等提供最新、最全、最优的海量幼教资源。
7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虞永平教授: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

邱学青教授:传承与超越:从教学游戏化到课程游戏化

刘晓东教授:“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

华爱华教授: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教师专业水平重要体现

李季湄教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解读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

  课程故事:乘上我心爱的小火车

 名园课程故事:我和植物同长大!

名园课程:解密古法   跃然“纸”上

   幼儿园班本课程:一“面”之缘

班本课程:鸡缘巧合,来一次孵蛋之旅!(图文视频版)

2021年别再逃离幼儿园,幼师政策的春天就要来了!

幼儿园和教师须知的安全常识与法律风险防范控,请收藏!

教育部将体育提升到新高度,我们幼儿园该怎么做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