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写完一篇论文是什么感觉?
常写论文的人大概都思考过如何有效管理自己写作时间的问题。写论文和做研究如果只是暂时的事也就罢了,但如果是长期的工作和终身的事业,那么对于学术写作方法管理的系统性思考就显得十分必要。
大部分学者大概都有安排整块时间来写论文的习惯——学术写作需要高强度的、连贯性的思考,而思考的状态又常需要慢慢进入才能达到,所以一般我们会认为安排写作时间应该是成大块的,不受打扰的,比如在周末或者寒暑假,或者每次写作至少也要安排一个小时以上,否则不太可能有显著的产出。
然而如果你有兴趣读几本介绍和总结学术写作方法的书,你会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研究过学术写作的人都无一例外的提出利用小块时间写作的重要性,比如以下这几本著名的学术写作书籍:
- 《Professors as Writers》by Robert Boice: 提出学者应该抛弃只能在大块时间写作的想法,而建立利用小块时间的规律性写作,避免让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把写作看成负担;
- 《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12 Weeks》by Wendy Laura Belcher: 说每天坚持写15-30分钟论文的学者被证明可以每年都发表数篇论文,而不需要总是找大块时间才能高产;
- 《How to Write a Lot》by Paul Silva: 书里反复强调持续产出论文的关键不是写多长时间,而是要有计划、有规律、雷打不动地进行写作;
- 《Writing your Dissertation in 15 minutes a Day》by Joan Bolker: 干脆把一天写15分钟这件事作为了书名, 倡导用每天小块写作的方法攻克博士论文这个让很多人头疼的大任务。
这么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倡导使用小块时间而不是依赖大块时间进行论文写作,自然不会只是个巧合。事实上,多个研究反复发现,采用“少量多次”的规律性写作方法要比集中在大块时间写作的方法更有效,更能促进论文完成。比如,《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12 Weeks》的作者说:
” Study after study shows that you do not need big blocks of time to write. In fact, writers who write a little bit every day produce more manuscripts than those who alternate weeks/months without writing with extended writing sessions. Writing just thirty minutes a day can make you one of those unusual writers who publishes several journal articles a year.” (”一个又一个研究发现,你不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写作。事实上,那些每天都写一点点的作者们比几周或几个月不写却忽然在某个时间段集中写作的作者产出更多的手稿。一天只需要写30分钟就能让你成为为数不多的每年都能发表几篇期刊文章的学者中的一员“)
一天只写15分钟真的够吗?以下帮大家总结一下这几本书的主要观点。
为什么要每天都写15分钟?
“每天15分钟”最大的好处是:
- 再忙的人每天也可以抽出15分钟来进行写作,即便有再多的任务、作业、教学、生活需要打理,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在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这让写作称为一个易于操作的任务;
- 由于每天都思考和回顾自己的论文,你举起笔来的时候不需要花太长的时间去回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够保证思维的连贯程度,减少“进入状态”的时间;
- 因为知道每次只需要写15分钟,不会需要太多的心理建设就可以开始动笔 ——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更高的目标更容易让人难以开启行动而导致拖延,比如知道我们有个大任务要攻克我们可能会玩手机很久才开始干正事;但是如果知道只需要写15分钟你可能就没那么大抵抗情绪,更容易拜托拖延;
- 每天都写15分钟能够减少由于找不到写作时间写作而出现的焦虑和愧疚情绪——这种情绪常常是拖延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
- 15分钟的时间很有限,所以利于制造出一种紧迫感,促使人充分抓紧时间去干活(即便痛苦也就15分钟嘛);
- 有利于建立我们在“疲倦之前”就停止写作的习惯,每次停笔的时候可能觉得还没写够,长此以往会对写作建立一种积极的期待感,而不是消极的躲避感或疲乏印象;
- 带着”只写15分钟”的想法更能让自己坐在板凳上,最后可能写了不止15分钟(同理的例子是,不想去运动的人如果告诉自己我今天只去运动5分钟,你开始之后往往因此而运动了20分钟)。
仔细想一想,这个方法里其实有很多东西都跟“预期设定”有关——我们对自己工作产出的预期如果过高或制定计划过于严苛(比如每天一定要写4个小时论文),有时候不仅不能起到激励自己的作用,反倒还会起反作用:比如在完成同样工作量的情况下,预期低的人会获得成就感,预期高的人则可能不满和自责。这种不满和自责的情绪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往往会造成对自我效能的缺乏信心、对自我的惩罚心里、内疚感、压力感,而更容易导致拖延症。
每天写15分钟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强行降低预期——15分钟能写多少东西呢?反正也写不太多,能写多少是多少吧。这种放松的心情反倒更容易帮助我们进入创作的状态,回到写作的本质。
每天都写的方法更利于我们建立一种“规律性写作”的习惯,改变被许多研究者诟病的“binge writing” (放肆性写作)。 所谓”放肆性写作“就是等到我想写的时候就拼命写个不停,比如今天状态好我就一写5个小时不停,感觉自己顺风顺水,恨不得上天去揽月——这种感觉当然好,但问题是长期写作的人都知道我们很难每天都拥有这种好状态,所以如果总让自己追求好状态再去写作,就会自然有很多时候不想写、没状态,而因此再次掉进慢性拖延和焦虑的漩涡里,进入不写作的恶性循环。而规律性写作的好处是,写作逐渐会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自己摆脱必须依赖好状态才写作的心理,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一样的去完成写作任务。
每天15分钟还能终结以”忙碌“为借口的写作拖延,让自己再也没法用”我太忙“作为不能写作的借口。《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12 Weeks》里有一句话说,“不写作的人不是因为忙碌而不写作,而是因为不写作而忙碌”——躲避写作,躲避要用大块时间写作,以至于总把自己的生活填满——听上去仿佛很荒谬,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大概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过为了逃避不想做的事而说服自己不需要去做这件事。
《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12 Weeks》的作者还描述了她让自己的研究生试验这种方法后的效果——虽然大部分学生初次听到这个方法都颇为存疑,但在实验了一周以后大部分学生都反馈每天15分钟的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发现写作原来不需要必须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情绪里面完成,有人发现在排队等待办理驾照的时候就写了2000字,有人学会了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而缓慢但稳定地向任务终点进发,还有人把这种方法推广到生活里的其他方面,开始践行每天“十五分钟做饭”,“十五分钟修整花园”,“十五分钟阅读”等等。但作者说无论学生有没有最终坚持使用这种方法,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在进行了这项练习后发现原来15分钟内可以做的事超过了自己的想象,而且这种方法的一大好处是让每次动笔写作不再那么困难。
所以好消息是,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一定利用大块的时间才能保证写作的产出。这种每天利用小块时间进行规律性写作的方法不妨一试。
如何操作"每日15分钟写作”?
我想“每日15分钟”的概念更多是强调利用小块时间进行每日规律性的写作,15分钟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写半小时,或者40分钟。很多学者都建议循序渐进,慢慢提高自己能够保证每日写作的时间。但”利用小块时间写作“这个概念是这个练习的核心。
“每日15分钟写作“的练习非常简单,你可以尝试以一个星期为单元,每一天都拿出至少15分钟的时间来专注于学术写作:在这段时间里不做除了写作之外的任何事情(比如看手机,上网,聊天,回邮件...)
你可以提前计划好要写哪篇论文,具体想完成什么任务,每天在什么时间进行写作。
每一天只要完成了15分钟的专注写作就算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但如果在15分钟之后想继续写当然可以写得更久,比如一小时或两个小时。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在自己感到疲劳和厌倦之前停止工作,从而避免进入“放肆性写作”的状态,影响第二天或长期规律性的写作状态。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做一个每日记录写作计划和写作时间的表格,把自己每天写了多久、是否完成了15分钟的写作计划、几点钟进行写作等情况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表格能帮助我们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也有利于找到自己写作习惯的规律。(参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54790240 里面对写作记录表的讨论)。
你可以先试验一周,看一看自己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或感受。也许你决定小块写作并不适合你,但也许这种练习能给你带来一些关于写作习惯的新思路。
最后,探索写作方法这件事跟很多其他事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日15分钟”当然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提高写作的产出能力。
祝大家都能写得好,写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