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随随便便看本书,不写下东西,就像没有看完一样。
花了两天时间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刷了二遍。第一遍我看不出什么眉目来(我看书基本都是这个调子,看一遍的书跟没看过一样的),第二遍才有了点鼻子眼睛。
全书大概如下: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在朋友们的建议上去看心理医生。它在心理医生苍鹭的陪伴支持下,展开了对自我的探索、剖析、认识与接纳,从而走出了抑郁,走向了成长的过程。
本书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 戴博德撰写心理学入门级别的书。书中的主角是《柳林风声》的动物们:蛤蟆、河鼠、獾、鼹鼠、苍鹭。读来很有趣。
全书记录了蛤蟆先生的十次心理咨询,这十次咨询构成了一个短程完整有效的咨询全过程。一个短程的仅十次的心理咨询,蛤蟆先生的抑郁就好了。在现实咨询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只是本普及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书,不能与现实中的抑郁症咨询相提并论的。
全书巧妙地把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展现了出来。
1.心理咨询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是来访者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困扰而“主动求助”,并不是硬送上门的服务。
2.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合作关系。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用“倾听、陪伴、共情”等技巧来积极关注来访者。从而达到让来访者用自己的力量主动探索,自我寻求解决困难的效果。咨询师是引导者、陪伴者,不是“方法、建议”简单粗暴的给予者。
3.咨询有严格的设置,咨询有目标有计划,一周一次,一次五十分钟到一小时。收费。咨询费一次一收,不打包收费。
4.咨询初期会有风险评估,是否有自杀的行为或念头。咨访过程中的保密原则此书未提到。
……
在整个咨询过程也顺理成章地把一些心理知识、概念融入其中,让读者很有代入感。例如“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状态”、“ 人生坐标”、“心理游戏”等等。
现回到本书,具体看看这只蛤蟆到底发生了什么。
蛤蟆原本是个穿着时髦、打扮偶尔会夸张、神采奕奕,充满活力,爱冒险的蛤蟆,突然“整个人都不好了”陷入了“抑郁”。蛤蟆的好朋友们见他如此,非常着急,前来相助,劝他振作。却毫无效果。
抑郁症是种可怕的状态。情绪持续低落,对一切都失去兴趣,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自身没有价值。严重的有自杀倾向并会实施。有点像溺水的人始终自救而始终深陷其中。
一般人看到朋友萎靡不振,都会很用力很好心地鼓励——振作啊,生活是很美好的;加把劲,你行的,你可以的……其实深陷抑郁的人“劝他振作”是毫无效果的,甚至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因为他可能已经试过了N种振作的方法都失败了。
抑郁症需要专业帮助的。中度、重度抑郁是要靠药物介入的。显然这只蛤蟆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他没有去医院进行量表测试,心理咨询苍鹭也没有给他做抑郁量表测试。所以这只蛤蟆只是“轻度抑郁”了,心理咨询会得到效果的。
初次咨询结束之后,蛤蟆问了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取决于你。
这段话充分说明,咨询师首先确信来访者自身有改变能力的。而咨询师要做的全身心的陪伴、支持者。关注就是一种疗愈方式。
在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师苍鹭问:“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的,问的是感受情绪。很多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惯用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渐渐与身体的感受“失联”。书中说:与自己情绪不联结,就像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压抑切断了一下,成了残缺的人。蛤蟆先生一问就被问住了,苍鹭就拿出了“1-10的情绪温度计”,蛤蟆在1、2之间做了记号。真的很糟糕。在这么底的刻度上,苍鹭自然而然就问了句:”你有过自杀念头与行为吗?“蛤蟆说:有过。
蛤蟆为什么会抑郁?
蛤蟆先生把自己的历险回来后跟朋友的互动反应跟苍鹭说了一遍。可怜的蛤蟆他的那些历险经历,没得来朋友们一句肯定、赞赏。相反,全在批评、指责、羞辱他。他明明非常的气愤、悲伤、难受,但他还是反过来用“讨好、压制、自我贬低”的方式向朋友们承认自己是愚蠢的,要改过自新。这分裂得多痛苦!
说完,蛤蟆尽情地哭了。苍鹭问了句:“在这些事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
我回过来看了看苍鹭的整个咨询过程中,只做了三件事:一听(故事)、二递(纸巾)、三问(什么感受、什么状态)。咨询师话一定不能多。
问,是让蛤蟆主动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达到探索审视自己的效果。并用“儿童自我状态”让蛤蟆回到了童年。
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基本情感是“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感与生俱来。随着长大,这些情感会细化、复杂化,这取决于他们的父母。
婴儿天生有求生的本能。面对父母小婴儿会本能地发展出一套生存策略来应对父母。父母是强大的,拥有绝对权威,他们对婴儿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关心孩子,抛弃孩子、虐待孩子。婴儿是完完全全依靠父母才能活下来的。所以他们就要去适应应对父母的每一次喜怒哀乐,而成为了“适应型儿童”。适应型儿童用“顺从、同意、讨好、道歉、依赖”来应对父母,求得生存。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打破“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是成长的本质。
蛤蟆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蛤蟆,是跟他的童年密切相关的。蛤蟆的家族是非常显赫的,这给了幼年的蛤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父亲是严苛的,对蛤蟆总是不满,总是批评指责,让蛤蟆觉得自己是糟糕的,不好的,总是错的。而母亲是顺从父亲权威的,不展现自己慈母的一面,很少抱童年里的蛤蟆。正因为如此,蛤蟆对父母充满愤怒,但对父母愤怒好像又不被允许,就化成了内疚——我不好。
蛤蟆的愤怒总在应对中转变成了内疚,但愤怒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那蛤蟆是怎么样表达愤怒的呢。用了一种隐型的方式。用不带攻击的方式来发火。用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等方式来表达发泄愤怒。
有一部分人在童年期完全认同的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成年后就会一直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书中的獾就是典型的父母自我状态,总在指责、批评周围的人,严厉而又愤怒。蛤蟆很怕他,是因为蛤蟆把父亲投射到他的身上了。
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注意的,虽然我们从父母那儿习得这些,但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的,有的人运作得比较隐性。蛤蟆就是,他用一种自我攻击的方式运作。对自己进行审判,认为自己有罪,谴责自己、惩罚自己。真是痛苦!如果一个人发展不出“爱自己的能力”,那一生都会痛苦抑郁。
为人父母一定要好好的爱自己的孩子,这会给孩子的终生带来幸福。有一句话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完全正确的真理。
人除了“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是“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了。每个人都拥有这三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对生存都具有价值。而前两种自我状态是会被脑子里的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具有某种惯性,不需要思考,所以不具有学习性。而成人自我状态是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合理理性地行事,所有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状态。
再折回来说说“感受”,“感受”是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主动“选择”。例如有人踩了你的脚,你就在心里选择——愤怒还是原谅?做出选择后,行为表现就完全不一样的。
悲伤、快乐等感受都是一种自我主动选择。问题是责怪别人会让自己很好受,所以表现出来都是别人让我不幸,让我悲伤、让我愤怒……但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阻碍的,没有意义的。那如何做呢?负起责来。担当责任比责怪别人有力量多了。
书有一个章节是蛤蟆向苍鹭讲述他的人生故事。这部分有点叙事疗法的感觉。看到蛤蟆从出生到现在,没有遇见过好的客体,几乎所有的外人都认为他不够好。这让他很自责。
书中提到的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也是本书的重点。
人生坐标就有两个问题: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这两个问题在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问自己了。用“好”与“不好”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就会产生四种组合的人生坐标,即: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当童年里选定 一个人生坐标。那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不断的确信与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就是“自证预言”。假如你认为生活不善待你,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发生的事都是鲜活的例子。自证预言玩得就是心理游戏,而这种游戏是最后都让人情绪糟糕。
你好,我不好。玩得是一种叫“可怜弱小的我”“不论我做什么都 要爱我”的游戏……这些游戏一次次印证自己是可怜弱小的,愚蠢不被爱的。玩到最后会很危险,会自杀。是个受虐者。会得抑郁症。
我好,你不好。玩得是“我抓住你了,你个坏蛋”他们站在道德、权利、威性的制高点上,认为别人是无能的,不可信的。这类人是个施虐者,绝不会得抑郁症。会谋杀他人。
蛤蟆最后选择了人生坐标是“你好,我也好”。就是人本主义信条:信自己,信他人。
第九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对苍鹭发个脾气。原因有二,一是投射,二是反抗依赖走向独立。非常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十次咨询是最后一次咨询了。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展望。蛤蟆说要好好工作,这个观点非常赞。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讨厌排斥工作。是没有认识到工作本身是具有强大的疗愈作用的。人往往在工作中会获得价值感,并让自己的生活规律化、正常化。
苍鹭最后建议蛤蟆努力提高情商。所谓情商,是指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能从悲伤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冲动,延迟满足,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最大的技能就是共情于别人的情感,并给出恰当的回应,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必要充分条件。
情商会让个体成长走得更远,同时也会让个体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关系。独立性隐含着做自己的自豪,有自己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但共生性就是在自我接纳时,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让人在社交与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此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带着觉察。
他系列回顾:
Flies
过去的七月
让人很不好受
动摇了
很多东西
八月
平平常常
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