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简介及风格
作为宫廷艺术的代表,景泰蓝(珐琅)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六百年间一直被誉为国之重器!不同于其他艺术,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景泰蓝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以皇宫为主导完成的,特别是明清两朝,还分别设立了专门制作机构。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这种工艺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至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更加成熟,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金色绚烂,尤以乾隆时期制作最为华美。
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 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 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景泰蓝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其制作方法是将青铜器表面涂以各种颜色的珐琅制成图案。图案被铜线或金银线包围,然后在高温下烧制。刚从火中取出的景泰蓝种颜色基本上是黑色的,直到冷却后才显示出五彩缤纷的外观。这种工艺始于明朝景泰,创立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虽然所有颜色都可用,但仍然使用前一个名称。据说景泰是玄德之子。宣德十分重视青铜器和铸铜。景泰小时候很熟悉,也很喜欢。然而,在铸造方面,宣德已达到顶峰,没有能力再取得突破。据说景泰是宣德之子,宣德非常重视青铜器和铸铜。。终究有景泰蓝的创制。到清代乾隆时代,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当今虽有康雍的器物涌现,然而细细精细精美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景泰蓝是中国著 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景泰蓝,集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
景泰蓝的叫法非常晚,并不是景泰年间开始叫的,甚至整个明朝都不叫。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条记载,雍正六年的造办处《活计档》:“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是关于景泰蓝最早的文字记录。但是,这段记录的读法不同,意思也不同。是“景泰蓝珐琅瓶”还是“景泰蓝珐琅瓶”呢?中国过去的文字中没有标点符号,要靠前后的意思和你读书的能力去判断。那么从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判断掐丝珐琅是否在雍正时期就被称为“景泰蓝”了。
嘉庆时期景泰蓝在满足宫廷使用陈设外,开明的嘉庆皇帝将它变成了商品,富丽堂皇的景泰蓝成为清政 府的出口创汇的经济手段之一。当时景泰蓝制作不象早期只有照办处一家制作,在天津、广州、扬州等地开设作坊,为王公大臣、富商、外国人制作高 级礼品。但是作坊属于官办,当时仿制明代器物有一定数量,在国外目前常会见到一些非常精制明代特征的景泰蓝制品,这类器皿大多落有明代款识,但工艺上却比明代器物精细,且釉子表面砂眼较少,光洁,文饰规矩,与明代的飘逸相比略显过于拘谨。嘉庆时期制作的景泰蓝有许多在器物上刻制乾隆款的做法盛行,在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在作坊里它的性质有了本质的变化,它不在是只属于皇 家的专属品,而成为了批量的商品。无论从制作技法,用料,工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变化,尤其在数量上与前三朝相比堪称大量,这类器物多是出口。器物的特点是器型大,多方型,扁型,盘子类,圆器少,器物上的瑞兽装饰成小巧耳饰,与早期相比显得小气,流传下来的器物有大面积的脱金现象。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当中,工匠的工时是价值成因主要部分之一。采用宫廷标准所制作的时间需要一个月的器物,需要的工本费用大约要数十两纹银。清宫档案记载清乾隆御用工匠一等月俸纹银三十两。而减少工时就会降低成本,减少工序,减少过多的景泰蓝装饰也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清嘉庆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上与乾隆时期相比,在器物上的装饰明显减少,而且设计上尽可能的将图案简单化,景泰蓝胎体明显变薄,但釉面的光洁度较比前朝有所提高。目前的中小型拍卖公司经常把嘉庆时期寄托款识为乾隆年制的外销品进行拍卖。国外回流的此类品种居多,当掌握了此时的工艺与前三朝的特点还是可以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