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满当考虑虚证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4)
讲解:心下痞满不舒,按之却很柔软,脉关上浮,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当然,这条还是简文,仅凭以上症状还不能冒然使用这个方,需根据舌苔和其他症状来鉴别使用。
中医界往往喜欢用推理推演这套工具来解释一切病机病理,认为富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由此常常与客观事物及科学真理发生抵触,这一条很说明问题。一般认为脉浮在不主表的情况下通常主虛,心下满胀又按之柔软,这不就是虚了吗?临床上不是理气消胀,就是补虚,这就离客观愈来愈远,病能怎么会好。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5)
讲解:心下痞满,而且开始新一轮的恶寒、汗岀,这个时候就用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比大黄黄连泻心汤仅多一味附子,就把这个心下痞、复恶寒出汗又陷入阴证的病彻底解决了,真可谓妙手回春!
《伤寒论》的内容是如此细腻。倘若我们能真正读弄伤寒论,又怎会不能解决诸多疑难病症呢!
原文: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156)
讲解:得了太阳病,应该用发汗解表法,反用泻药泻下,致心下痞,按理用泻心汤是正确的,然而心下痞就是不能痊愈,这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辨证是否正确了。复诊得知患者还存在口渴口燥贪饮、小便不利的症状,说明另含病机,属于膀胱蓄水证,要用五苓散才行。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7)
讲解:“伤寒,汗出解之后”,说明未被误下,其诸多不适是因为本就存在胃气虚弱的老毛病,因得伤寒被发汗解表所触发才见心下痞硬、嗳气频繁,打嗝反酸、肠鸣下利不止,仲师说这是胁下有水气,要用生姜泻心汤才行。
病案:
记得几年前的初秋,一位正开始艰难创业的小老板,因为时常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处去市场送货,某天出现心下痞满、上半身汗岀、下半身冰凉的症状,自感吹风后两下肢刺骨发冷。我处以附子泻心汤原方,大黄、黄连、黄芩用开水冲泡闷一会,再兑入煎熬的附子药液,一剂后大效,三剂便好了,现在想来都很神奇。
师生问答:
安师问:心下饱满,在现代医学看来与胃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与肝功能等消化腺及肠道也息息相关。
中医临床上见心口饱胀,一般大都是疏肝理气消胀、消食除满,要不就泻下,很少有人认为是虚证。但遇到这种症状,有时必须用人参补虚以除满,或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更有效。
我们通过学习《伤寒论》的内容,总结一下,看心下饱满胀疼有多少方可供选择?
学生答:大陷胸汤、半夏泻心汤、十枣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五苓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苓桂术甘汤、旋覆代赭汤、瓜蒂散、大柴胡汤。
安师答:还有理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