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唐诗解读——李白之《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蜀僧濬:名为濬的蜀地僧人。

绿绮:司马相如有琴名曰“绿绮”,后因以代称琴。

挥手:弹琴的动作。

流水:用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

解读:

弹奏古琴,旨在传达和寄托文人的情感以抒发情志、以返天真。这是李白写自己听一位名叫濬的僧人弹琴的一首诗。诗人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力为我们延展了心灵的境界,拓展了心灵深度,同时也能感受诗人与琴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感情。

全诗起笔不凡,展现了个超凡脱俗的神仙般的琴师形象,诗人将琴师置于宏大“西下峨眉峰”的动作中,衬托了蜀僧的仙姿高举。此联同时点明了蜀僧,又点出“峨眉峰”,自有一份思乡之情怀在内,自有一份本然的心理上的亲近感。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描述蜀僧弹琴的情状。蜀僧高超弹艺自不待言,诗人的音乐领悟和表述表现力亦是不凡。诗人运笔如同蜀僧挥手一般地简洁,没有多余的动作语言交待,显现了弹者与听者心灵沟通的直接。刘长卿的“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加了修饰词“静”和“寒”,反不及李诗直达内心。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表面写自己听了琴声之后的感受,内心好像被流水冲洗过的那样畅快、愉悦,琴声终止后,余音仍不断地应和着日暮秋山中辽远的钟声,久久回落在山谷之中。这一联化用了历史有名的“高山流水”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蜀僧的倾慕之情。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陶醉于音乐之中不觉时间流逝之快,这实际上是将客观时间转化为主观时间,将客观时间的冰冷转化生命时间的温度,这种对时间的体会,在文学作品常常出现。尾句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自然景物投射在人心中,说不清、道不明,诗人有伤感,有渺茫,有惋惜,也有感叹。

全诗清新自然,随着音乐节奏的转换而不断更换形象,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受,诗人从虚处着笔,以当下此心的感受,写出了超乎音乐本身的意味,显示了诗人极高的美学修养,所谓“逸韵铿然,是能得弦外之音者”。

弹奏古琴,往往是传达和寄托文人的情感,以便抒发情志,古琴曲艺的水准高低往往影响着听者与弹者的交流,同时还影响着两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而中国古代听琴诗也很多,他们通常用生动比喻、丰富联想,准确表达出琴曲的曲艺、弹奏者的神态以及听者的感受,《全唐诗》里李白这首诗不是第一首,当然也不是最后一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