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注:
逻人:历来解释颇有分歧,不过根据清代张士范修撰的《池州府志》记载“万罗山,在城南二十里,与江祖石隔溪对峙,上有逻人石。李白《秋浦歌》所谓'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是也"。由此可知,“逻人”是指秋浦城南万罗山上突出山腹的巨石逻人石。
鱼梁:一种捕鱼设置。用砂石横截水流,留缺口,以竹笼承之,鱼随流水入竹笼中,不得复出。
鸟道:指险峻狭窄,只有鸟才能飞越的山岭。
解读:
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浦的喜爱之情,诗人欣赏逻人石、江祖山的山光水色,感受舟行途中“山花拂面香”的美景。通过一高一低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一幅具有空间感的壮观图画,为我们留下一幅美丽动人的自然风景。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景物——逻人石突兀群山之上,犹如阻挡鸟道的栋梁。清溪的另一边,江祖石高耸在清溪岸边边的水面。“横鸟道”夸张的描述了逻人石的险峻,“出鱼梁”则形象表现了江祖石的奇特。山是固定的,而舟中人却感觉奇山险峰向自己压了过来,这种画画只有运动当中我们才能有所体味。
诗的后两句依然写景,不过前两句是写山,而两句重点写水。水流湍急,客舟疾驶,山花拂面,香气扑来,这种即情即景佳句,非李白不能道出,诗人欢愉之情不难想见。
全诗有极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想象的奇特、语言的夸张这些非常李白的风格,配之以脉络清晰、结构严密的艺术手法,构成全诗完整的艺术形象。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