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下马古战场”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

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注:
古战场:秦州在古代是汉族与外族经常交战争夺之地,故云。
故老:旧称年老而有声望的人,多指旧臣,泛指老年人。
尚开边:崇尚开拓边疆,指热心向外争夺领土。
三军:古代兵制,前军、中军、后军为三军。
解读:
这首诗通过对古战场秦州凄凉景象的描绘,揭示当时的边界动乱与往日开边政策的关系,从而写出了诗人对外患内乱的忧虑,也隐含了诗人希望边疆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怀。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茫然”一词用得极好,表面上写眼前的苍茫景象,但其实,却写出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迷惘心情,暗示了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不可捉摸。“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点明时令,并以浮云随风,黄叶坠落的画面,一幅阴晦、凋零、悲凉的残秋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五、六句则写出了古战场的遗迹,白骨露野,蝼蚁以其为穴,蔓草无情,偏又缠骨而生。
以上六句是写古战场所见,开头两句是四顾,三、四句是仰看,五、六句写俯视,悲风、浮云、黄叶、朽骨、蚁穴和蔓草等物,构成了一片肃杀的秋天景象,造成一种异常凄凉的环境。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四句承上,诗人的目光从过去移到现在,对不义的开边战争表示了强烈反感。“故老”之所以叹息,是因为过去的开边战争连年不断,弄得国无宁日,边疆的安全不能保障,给人民造成无穷灾难。今人“尚开边”,有识之士叹息。“汉虏”句记不义之战给谁也没有帝来好处,遭受灾殃的 只有人民。“封疆”句与“今人”句呼应,揭示了“尚开边”的结果却使自己的“封疆不常全”这样一个带嘲弄性质的事实。这就把安史之乱中西、北各地少数民族对唐王朝的入侵,同唐王朝的开边政策联系到一起,这种见解,是很有独到之处的。
“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诗人由乱思治,希望统治者能够革除弊政,任用贤能,盼望能有廉颇那样智勇双全的将军,安定边疆,使得三军将士得体养晏眠,广大人民也有个喘息的机会。同时,这两句诗的背后也包合着对于奸臣弄权误国、将军逃功请赏的恶劣风气的愤慨。
全诗抚今追昔,既表现了作者对不义之战的贵,也寄托他对国家重新振兴的理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G42杜甫五古《病柏》读记

    杜甫五古<病柏>读记 (小河西) 病柏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

  • 看图识唐诗(1026)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一

    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一 山晚浮云合,山间傍晚正是你归家的时候, 归时恐路迷.见浮云聚担心你路上会迷失. 涧寒人欲到,涧水寒时村子或已昏黑, 村黑鸟应栖.行人将到鸟儿亦应栖息. 野客茅茨小,农家村人所 ...

  • E18杜甫五古《遣兴三首》读记

    杜甫五古组诗<遣兴三首-下马古战场>读记 (小河西) 遣兴三首 其一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 汉虏互胜负,封疆不 ...

  • E67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读记

    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读记 (小河西)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是< ...

  • 杜诗七律赏(114)杜甫·走笔戏简

    杜甫·走笔戏简 江阁要宾许马迎,在夔州寓所邀约宾客承诺以马相迎, 午时起坐自天明.我从天明起一直坐至午时不见踪影. 浮云不负青春色,浮云细雨照常来没辜负青翠春色, 细雨何孤白帝城.它们又怎么会辜负这座 ...

  • 看图识唐诗(597)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西使宜天马,出使西方的使者得到适用的天马, 由来万匹强.自此天马便不断繁衍达万匹以上. 浮云连阵没,浮云般的良马接连在阵上消失, 秋草遍山长.白白使战场上的秋 ...

  • G30杜甫七古《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读记

    杜甫七古<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读记 (小河西)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 ...

  • 39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我今日夜忧”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注: 遣兴:有所感触,作诗排遣抒发. 诸弟:杜甫有弟颖.观.丰.占,只 ...

  • 40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蓬生非无根”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 蓬: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常用来比喻征人游子漂泊不定的行踪. ...

  • 41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昔在洛阳时”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注: 追攀:追随攀援.指与亲戚攀附,同朋友结交,频繁往来的生活. 烟: ...

  • 43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高秋登寒山”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注: 马邑州:<新唐书·地理志> ...

  • 44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丰年孰云迟”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芝草. 注: 甘泽:及时润物的雨露. 衡门:贫士之家 ...

  • 45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蛰龙三冬卧”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注: 蛰龙:隐藏不出的龙. 贤俊人:才能智慧出众的人. "未 ...

  • 46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昔者庞德公”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注: 庞德公: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湖北襄阳人,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 ...

  • 47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陶潜避俗翁”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注: 陶潜:字渊明,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回家.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 ...

  • 48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贺公雅吴语”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 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 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 注: 贺公:贺知章(659-747年),见贺知章部分简介. 雅:古时所谓正.合乎规范的. 吴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