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记忆中的吃食堂饭
老年人记忆中的吃食堂饭 文/张占稳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在农村提起生产队时期吃食堂饭的那段艰难岁月,年轻人都一无所知,只有村里六十岁以上的人对此还记忆犹新,因为他们当年都受过“饿罪”。
听村里的老人讲,吃食堂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1960至1963年的事。那时村村都有食堂,社员们都吃食堂饭。庙底村起初是三个生产队各有一个食堂,后来全大队只有一个大食堂,大食堂设在大队的大房南边的三间瓦房里,大房作为餐厅,在大食堂与大房的隔墙上开了两个窗口,从此处打饭递饭。
餐厅里摆放着一家一个的小饭桌。食堂有管理员和固定做饭的十多名男女社员,他们专门做饭不参加生产队劳动。
当年由于产量低,公粮重,加上自然灾害,粮食特别紧缺,人们整天吃不饱。老年人说,1962年当地遭受多年不遇的旱灾,小麦绝收,麦长得没一尺高,收获时连根带杆用手拨。为了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人们想尽了办法,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了,就连玉米芯、榆树皮、野菜等都成了当时人们“美餐”。
食堂的饮事员将王米芯在水打磨磨成粉,与玉米面或麦面掺合在一起蒸馍吃。再就是剥下榆树里面的白皮晒干磨成面,同样与玉米或麦面掺合在一起蒸馍。蒸熟出锅后还要用手丸好,不然就散开了。用小麦磨面时常常连麸皮一起收面,人们叫它“连麸面”,因为蒸馍时没法揉面,只好用手将其攥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块面疙瘩,放在锅里蒸。好多人吃这样的“口粮”和萝卜多了,身体出现浮肿,但还得继续吃这些东西,不然饿得受不了。
后来,人们发现山里有种叫“几都根”的植物,生产队就派人上山去挖,回来后将根洗净,蒸着吃,或用它煮在玉米糁饭里吃。
由于当时人们吃不饱,浑身没劲,加上吃大锅饭的管理方式,社员们到地里干活都是“磨洋工”混日子,生产效率较低。老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一个生产队有块一亩八分地,组织男劳用锨去翻,可社员到地里干活时,把锨往地头一插,坐在一起谝闲传,只等着食堂敲响铃后收工到食堂吃饭,结果这块地竞然翻了一忙罢,到种麦时也没翻完。
因为吃不饱,社员们最盼望的就是上边来人检查,只有这时食堂才会弄上几菜碟菜,社员们也会跟着沾光。吃食堂饭虽然过去近六十年了,但每当提起此事,上了年纪的村民仍然刻骨铭心,经常用它作为教育年轻人的爱惜粮食的“活教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经历过吃食堂饭、饱受饥饿之苦的村民,都会爱惜粮食,节约粮食。而现在的年轻人却对此却不屑一顾,节约粮食的意识不强,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希望年轻人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写于2017年4月16曰)
张占稳近照
作者简介:
张占稳,长寿塬桥南镇人,爱好文学、新闻写作和摄影,坚持新闻写作数十年,为宣传家乡和临渭人社工作乐此不疲,现就职于临渭区人社局,《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不忘初心,继续在自己钟爱的信息宣传工作中,辛勤耕耘,收获快乐,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是他不懈的追求。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三贤文苑
临渭区作家协会平台 欢迎关注 期待投稿
投稿邮箱:LWQWYCZS@163.com
514895427@qq.com 12590209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