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位于西安市南郊的神禾原。
潭曲:深曲的水潭。
安禅:佛家语,犹言入于禅定。
毒龙:佛教认为,妄念烦恼,能危害人之身心,使不得解脱,故以毒龙喻之。佛本身曾为大力毒龙,但受戒以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虫食身,以主身干命终,后终成佛。而安禅可使心绪宁静专注,消除妄念烦恼,故曰“制毒龙”。
解读:
这首诗全诗围绕寺来写,却不言寺,而寺又在其中,尽写填充外幽深、空寂景致,一步一步引领读者进入诗人所追求的无烦恼的寂静禅境。
诗一开篇就让我们感受了诗人洒脱的性格,明明“不知”却还要去访,诗人在茫茫山林间寻找香积寺,却只见山峦高耸,白无缭绕,香积寺之神秘、缥缈、幽深渲染而出。
中四联则是赴寺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古木、人迹罕至的山路、幽咽的泉声、照在松林上的凄冷日色、空寂曲折的潭岸,这一切都给人以远离世间的尘嚣之感。
尾联点题,诗人在夜幕降临之际来到了香积寺,看到了寺前清澈的水潭,想到了盘陀王依佛法制伏毒龙的佛教典故。诗人意在赞颂佛法无边,同时也是他禅寂心境的自然流露。“空”字点出了香积寺的宁静、幽深,也点出了香积寺所蕴藏的佛境。
王维晚年的诗作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他长期沉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前两句全然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是把他“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于所描写的景物中去了。诗的结句——“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全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吐露“制禅龙”的情思,过渡得毫无痕迹,浑然天成,且全诗构思精巧,不仅诗中藏画,而且诗中藏禅,不失为山水名篇。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