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单车:单车独行,不带随从。
问:慰问,过问。考察。
居延:地名。汉有居延泽,唐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随风飞扬的蓬草。此处诗人用以自喻。
大漠:此处疑指凉州之东北的沙漠,即腾格里沙漠之南缘。
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过凉州以北的沙漠。也有可能指诗人赴河西途中经过的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解读: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公元737年夏天,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发出使河西,此诗即初至凉州时所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使”不是诗人自己,而是一位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景色。因为如果按照第一种观点,那么这首诗的诗题应为《奉使至塞上》,现在没有“奉”字,可见这个“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全诗的内容,完全是以第三人称的眼光来描述,没有表现作者的语气,因此不能理解为诗人自己的叙述。
上述观点孰是孰非,此处不提,就这首诗而言,同上首一样,都是王维五律诗少有劲健气质的作品。
首联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以及写作的时间。“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仗规格不高。这里的“单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名词,“属国”是秦代官名“典属国”的省略,是掌管投诚蛮夷部落。“居延”是古地名,在今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处就已经是与匈奴接壤之处。之所以说这么多,大家可能会发现,这两句其实语义上的重复,既用“单车”,又用“属国”,“过居延”就是“问边”,这在诗词上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这种诗病,在唐时人们不太注意,只是宋以后人们才开始有所规避。
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像滚滚黄沙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像北归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出汉塞”和“入胡天”其实也是犯了合掌之病。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是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毕竟蓬草在古典诗词中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之“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诗人只身出塞,看见蓬草,加深了飘零之感。
颈联是景,气象极好。大漠、长河、孤烟、落日这些都是西北所特有的景色。黄沙漫漫,无边无际,昂首看天,空无云影,极目远眺,但见一缕轻烟正袅袅升起。
尾联是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了巡逻的骑兵,一打听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萧关在今宁夏固原,是唐代防御吐蕃的军事重地,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天蒙古国境内,汉时大将军窦宪征伐单于,曾进驻于此,并在山上刻了纪功的铭文。
这首诗是纪行之作,抒发感慨,描写异域风光,尤以第三联最为出色,成为被传诵的写景名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这样评价这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核减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唐诗中有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之说,这种炼字倘没有敏锐的艺术感觉、活跃的艺术想象以及足够的艺术经验,是找不到的,而王维却以平语养之,纯是自然,以至于黄培芳不由得感叹“后人全讲炼字之法非也,全不讲炼字之法亦非也”。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