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神娘娘”薛灵芸
薛灵芸的名字在正史里找不到记载,只在一些野史笔记里偶尔提及。虽然知道她的人不多,但由她留下的典故家喻户晓,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她出神入化的针织和刺绣工艺,时人称之为“针神娘娘”。
薛灵芸是位乡野女子,父亲是个小官,母亲则心灵手巧。关于其出生地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常山人(今河北正定人),另一说是定阳人(今浙江常山人)。因无正史记载,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从魏文帝曹丕向孙权索要薛灵芸的故事来看,似乎在浙江更合理)。因受母亲影响,薛灵芸从小就学会了绣花,据说她十岁时所绣的牡丹花,便能引来成群的蝴蝶围着花儿上下翻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薛灵芸逐渐长成大姑娘,身材高挑、容貌艳丽。乡村中的少年往往借着夜色,从门缝或窗棂间偷看火光下忙碌着的薛灵芸,那些窥艳的少年常常要痴痴地看到薛家熄灭了灯火,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薛灵芸的美名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最后居然连身在洛阳的魏文帝曹丕都知道常山出了一位绝色美人。
黄初二年(221),甄妃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但很快曹丕就发现了甄洛之死内有冤情,悔恨非常,心情特别糟糕。他急需一个人填补甄洛留下的情感空白,他听说薛灵芸不但姿色秀美,而且能针善绣,便急召进京入宫。
薛灵芸无奈上路,一时难耐眼中的泪水。随从们用玉唾壶给她承接眼泪,只见流进壸中的眼泪都带着血红,等到抵达洛阳城的时候,壶中已经装满了血泪,后来世人便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像李商隐就有“一夜芙蓉红泪多”这样的诗句。曹丕闻知薛灵芸美上了路,就用十辆宫中最华美的车銮去迎接她。在距离京师十里的时候,文帝更是亲自出城迎接。远远望去,车马滚滚,尘埃腾空,宛如云雾弥漫一般,曹丕不禁叹息道:“古人云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因此,将薛灵芸的名字改为“夜来”,更有人说“夜来香”的花名就是由此而来。
薛灵芸入宫之后,极受曹丕宠爱。但薛灵芸不同于一般的凡俗女子,她对突然而至的皇宫生活和皇帝恩宠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热爱,相反她总是保持着一份优雅与纯洁。她入宫后不但没有受宠若惊,而且从不放弃女红,仍然坚持飞针走线。她心灵手巧,妙于针工,缝制的衣物手工精致且新颖美观。薛灵芸在家乡已习惯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织刺绣,以便节省灯火;到皇宫后,宫殿灯火通明,她觉得真是极大的浪费,因此也要求全部熄灭,只剩下一支蜡烛照着她缝织刺绣。“有一次,曹丕一不小心,在后花园中刮破了衣服,他立刻脱下旧的衣服,丢在一旁,又换上新装……薛灵芸见了也不出声,只是默默地拾起衣服,用细针精心地把破口处织补好,并且在织补处巧妙地绣上一些花纹,使破口处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绽,她把衣服挂好,并不让曹丕换上。几天之后曹丕发现自己丢掉的衣服又挂在床头上,就拿下来看,一看破的地方已经被修补得天衣无缝,他十分感动,知道是薛灵芸修补的,就立刻将衣服换上。”(宋璐璐《三国两晋十二美女》)曹丕痴迷于她的针工,所着服饰,都是由她亲手剪裁缝制。宫女们也纷纷向她学习缝织和刺绣技巧,人们都称她是“针神娘娘”。
为了慰籍薛灵芸的思乡之情,魏文帝还曾下令在后宫中筑起九华台,以便她登台远眺,遥思南方的故乡;又开凿了流香池,池中遍植由江南引进的荷花,荷叶田田,花香四溢,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氛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黄初七年夏天魏文帝曹丕一病不起,不久就驾崩于嘉福殿,享年仅四十岁。临终前,他遗命尽遣后宫没有子嗣的嫔妃出宫返家,据说薛灵芸也辗转回到故乡,从此信讯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