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之行,邂逅梁祝
开启宜兴善卷洞之行已经是寒冬之季。江南的冬天风景依然多彩,一路上熟悉的景象虽然没有让我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来,但精神依然饱满,兴致仍然勃勃,眼睛不停地向窗外“搜罗”景色。
车行人乐,一路畅快。当车子途经一处叉路口时,瞥见一座雕塑立在道旁,上面写有“祝陵”二字。也不知为什么,当我看见“祝陵”两个字时,眼睛便死死地盯上去,心咯噔了一下像被什么东西撞了,整个人不由自主地调转了前行的方向,直想把刚刚偶遇的那一“景观”看个仔细。车子很快驶过雕塑,我的头却没有转回来的意思,“祝陵”二字就像子弹打在了身上一样,身体顷刻之间僵直了,心思却骤然纷飞,感到像是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仿佛又有种声音在呵斥着:“瞎想什么!”可是,心里还是暗生疑问:“祝陵?难道和'梁祝’有关系?”这时,路旁一侧灯杆上挂的广告牌写着“彩蝶双飞秋意浓情,梁祝故里善卷金秋”的字样远远地映入我的眼帘,而另一侧围墙上分明镂空装饰的蝴蝶图案,“答案”不请自来!宜兴,梁祝故里!毫无思想准备的我,被这突然“降落”在眼前的“梁祝故里”,弄得神情木讷了,惊讶、疑惑、兴奋接踵而来。
一直喜欢梁祝这个美丽、凄婉的民间爱情故事,虽然知道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说,但却没有丝毫影响我对它喜爱的程度。当然,从喜欢上它的那天起,我一直没想过故事是否有“原型”以及它的出处会是在哪里等问题,以至于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聆听各种文艺作品“讲述”故事的状态上。然而,此次宜兴之行“遭遇”梁祝故居,给“管中窥豹”的我结结实实的迎头一棒,弄得我多少刹那间有些懵懂且不明就里。
神思不定的到了宜兴善卷洞风景区,我随队前行,见景区大门前的牌坊上写着“善卷洞”三个字,不由得又暗自发问:“善卷洞”与“梁祝”又有什么关联呢?疑团重重,想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下番功夫是不行了,这样一边想着,一边跟这人群往里走。进了景区刚前行几步就看见一尊塑像,这是一个戴着一串用贝壳骨头制成的项链,长有长发、胡须,手拄神杖,目光前视远方的老者。仔细观看下方石碑上的简介,才得知“善卷洞”的来历和传说(善卷是原始氏族社会一位贤人,传为尧舜时隐士。他辞帝不授,归隐山林,德播天下,山上的溶洞就是他的隐身之处,后人为纪念这位贤人,就将此溶洞称为“善卷洞”)。沿着青石小路上山,经过螺湖、野人谷就到了“善卷洞”的入口处(路上遇见一棵不起眼的树叫“银缕梅”,是与大熊猫等同的世界濒危物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善卷洞”,石灰岩溶洞,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由上洞、中洞、下洞和水洞四洞组成,且洞洞相通,入口在中洞。进入中洞迎面可见一座名为砥柱峰的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很是壮观(钟乳石由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形成面前这个7米多高的钟乳石据说要用3万多年)。往里走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石厅左右两侧分立着形似青狮、白象的各式钟乳石,洞顶颇像一个螺壳,“狮象大场”四个红色大字赫然在上,故而中洞又称“狮象大场”。
拾阶而上往里走就到了上洞,上洞称为“云雾大场”,台阶门上有“雲洞”二字。上洞景观丰富,奇妙之处在于“云口”,一块巨大的岩石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造成了上洞与中洞的温差,所以上洞的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由于温度和水气所致,游人进得上洞,顿时感到有热气扑面而来。上洞的石壁旁有几处水潭,有的水流涓涓,也有水平如镜,周围壁上则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绵羊、骏马、熊猫、蝙蝠等物象一一映入眼帘。其中一处形似莲花的一组钟乳石倒映在水中,形态清晰逼真,大有以假乱真之势,待我观看时,恰见一滴水刚好落入池中,让如镜的水面荡起波纹,使“莲花”看上去更加冰清玉洁、楚楚动人。用手轻触乳石,寒意涌上指尖,如冬日泉水般的冰凉,观赏间一珠乳滴恰巧落在脸颊上,我顿生幸运,快意连连。兴然前行,又见洞涧生得小草和苔藓,心中不免感叹“圣贤世居,生生不息”呀!
缘洞而行,我们来到下洞入口,沿着连接中洞与下洞的岩石“盘梯”(共105级)而下,明显感觉到温度骤然下降,有寒气袭来(盘梯表面上有的刻有“回”字形纹理,有的刻有蝴蝶图案,而且台阶陡峭急促。由于下洞水流冲泻声和游人嬉笑声、风声等折射上传,在通道的各层转弯处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下洞,洞天相接,别有韵味。可见右手旁一块硕大岩石上面饰满了形似茄子,辣椒,扁豆、香蕉、南瓜等瓜果蔬菜的钟乳石。洞前方与外界相通,瀑布从6米多高的石崖上飞泻,水流湍急,气势声宏,下洞也因此得名为“瀑布洞”。
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让我在瀑布旁稍作逗留了才继续下行,来到水洞。水洞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溪河,长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可达6米。游人至此要乘轻舟入洞、出洞,不走回头路。有趣的是驾驶小船的小伙子靠的不是桨,而是双手攀着两边的石岩,边行边介绍景点,就这样一路穿行就将船驶出来了,整个过程很有些意犹未尽的滋味。
走出水洞,“善卷洞”算是全部游历完毕,从中未发现与“梁祝”有关联的事。顺溪流行至一座四角小亭前,见亭中立了题有“碧鲜庵”的一块石碑。我走上前细看,碑文曰:“碧鲜庵碑,唐碑。碧鲜庵为“祝英台读书处”旧址,为梁祝故事发源地。据宋《咸淳毗陵志》载,善卷后洞原有祝英台宅第,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在祝英台故宅上建善卷寺。碧鲜庵碑原位于善卷寺方丈石上,为梁祝文化重要的古代物证之一”。此文如一缕阳光拨云散雾般解开了起先留在我心里的种种疑团,总算搞清楚了“梁祝故里”的由来,整个人也如释重负般轻松下来。接着游览旁边的“英台书院”,人如轻燕般欢喜步入,蹬“英台阁”,观“琴宝”室,看“英台观鱼”池,找寻昔日里这位“小主”可能留下的足迹,存有的读书声和温情柔美的身影,真想把时空穿越,将这位重情烈女看个够。
“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广为流传的千年故事,而今,经考证确有其人,且为争“梁祝故里”之事,各地举证,纷争不定。我这里不想赘述,只愿有情人能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