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刘希夷之《代悲白头翁》(上)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注:
全盛红颜子:正值青春妙龄人。
光禄、将军:指权贵阶层池阁楼台富丽豪华。
宛转:光阴流逝。
解读:
这首诗是刘希夷最为广泛传颂的代表作。是一首拟古乐府,又名《代白头呤》,本身是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据说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关,卓文君曾作有《白头吟》一诗来痛斥丈夫的无情、悲叹夫妻恩情的中道断绝而不得白首的命运,刘诗则抒发了青春短暂、人生无常的感叹。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城东有一片桃林李树,鲜花盛开,风吹过,片片花瓣空中飘飞,不知会落在谁家,拉开了惜春的序幕。“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对落花而叹的,是洛阳城中的女孩,她们见落花而起悲情,一个“惜”字定下了全诗忧伤的基调。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今年的花已凋落,可等到明年花开时,还有几人能在此观看落花飞来飞去呢?“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世人见到昔日青青长绿之松柏被岁月摧残为柴薪的现实,听到的都是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故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在结构上回环往复,既悲叹时光的流逝,又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无可奈何,道出了“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的心绪。据说跟刘希夷年岁相当的舅舅宋之问见此句诗后,心中想据为己有,刘希夷碍于情面答应,过后反悔,遂遭宋之问陷害,派人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压死。这估计是后人为了构陷宋之问罪名所杜撰的故事,反正宋之问本来人品很滥,多一项罪名也无所谓,不过刘希夷遭人陷害至死,这是不争的事实,诗中之言遂成人生命运之谶,实为可悲可叹之事。
接下来的部分,展开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诗人宕开一笔,抒情的口气由前文中少女转换成一老翁,虚幻出一白头翁尽叙人生感受,实现了由虚到实到转换。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寄言”二字应是点醒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应怜”老翁转眼白头、人生迟暮的悲凉。“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这个老翁当年也是翩翩少年,也曾经与王孙公子游冶芳树、池台、楼阁,对着点点落花或清歌或歌舞,也曾经在光禄池台衣锦着绣,也曾经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可如今——“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如今岁月蹉跎,当年那个白衣少年老病卧床,身边没有相识相知之人来陪,面对着外面的阳春美景而欢唱聚饮又是谁呢?“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蛾眉虽美,少年虽乐,转眼间能留得几时,光阴流逝,岁月匆匆而过。老翁是昔日的少年,少年的未来焉知不是老翁的今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少年见老翁处境凄凉而不悟,而是恃此繁华而忽视老者,依旧轻歌曼舞、肥马轻裘,岂不可悲吗?从来歌舞之地,如今已经是荆榛瓦砾,除了鸟雀悲鸣于荒郊之外,断壁残垣,黄昏晚照下,更显苍凉,人非物亦非呀!
刘希夷(651—?)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才华,擅长音乐,喜欢饮酒。高宗上元二年进士。诗以从军、闺情题材为擅长,《全唐诗》存诗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