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8)
本篇要目:
****************************************
871.仙翁庙
明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
872.干坑南神庙
明至清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873.黎城城隍庙
明至清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
874.罗睺寺
明至清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875.辛庄开化寺
明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
876.浑源文庙
明至清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877.太山龙泉寺
明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878.坪上汤帝庙
明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
879.静升文庙
明至清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
880云峰寺石佛殿
明至清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
**************************************
871.仙翁庙
仙翁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212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元皇庆二年(1313年)、明景泰六年(1455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构。
仙翁庙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建有山门、乐楼、过廊、献殿、正殿,两侧建有耳殿、配殿等。
乐楼二层,平面呈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歇山顶。南端为两层山门,面宽三间,一层为通道,二层为倒座戏台,戏台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六架带前后廊。庙内现存明代道教壁画143平方米。
献殿南连过廊,过廊八间,四架梁卷棚顶,向南连至乐楼。
献殿紧邻正殿前檐,梁架方向与正殿前檐平行,进三间,面宽八架,明代建筑。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筒瓦悬山顶,琉璃脊饰,正脊上有明“嘉靖十七年”题记,檐下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栱,前檐柱为方形抹角石柱,柱上架通长大额枋,延续早期做法。
仙翁庙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布局紧凑,所存碑刻较完整地反映了庙宇的修缮沿革,彩画、木刻、砖雕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是重要的建筑实例。
2013年3月,仙翁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2.干坑南神庙
干坑南神庙也称源相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古陶镇干坑村北。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现存山门、天王殿、光明菩萨殿、石佛殿等建筑,另有明清碑刻若干及明代石经幢一座。创建年代不详,据庙碑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已有,明嘉靖、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屡有修葺,占地面积1907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
正殿(光明菩萨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插廊。檐下斗栱三踩单昂,平身科每间一朵,门楣悬匾“光明慈世”。梁架结构为四架梁对前单步梁用四柱。殿内主祀耶输陀罗,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萨”,在俗时为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王妃,面容端庄清秀,右手抱着年幼的儿子,胁侍和供养人像侍立两旁,满堂彩塑世俗风格明显,清代中后期手法显著,未按佛教仪规布列,而是民间匠人按照想象中的宫廷场景塑造,不像佛教殿宇,反而类似送子娘娘庙。技法运用程式化较重,线条不够灵动,但人物神情颇具亲和力,缩短了神与人的距离感,便于乡民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抚慰。
后殿(石佛殿),砖拱窑三间加前廊,内供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石雕像,原存于寺内前院侧室,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增修石佛殿后,才移于殿内。道光九年(1829年),又在石佛殿顶上增建关公阁,将关羽塑像移于阁中。
正院东庑之侧,有王妃墓冢一座和经幢一座。墓冢以砖砌基台,冢前方摆一块墓志石,刻有“具足千光明菩萨”横批,并书七言诗一首,字迹已难辨认。石经幢,高约3米,由基座、幢身、顶刹组成。
起先以为是翻修屋脊而取下的老琉璃不忍丢弃,后来得知被称作“棺罩”,前面的方形凸台就是耶输陀罗的墓冢。
基座为三层,第一层平面八角形,每面浮雕卷草纹,第二层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每间开壶门,内浮雕梅花、莲花等,第三层雕仰覆莲瓣。幢身刻有悉达多太子出游东西南北四门图,并有书传相配,中间饰以宝盖。顶刹由仰覆莲瓣、六角及圆形宝盖、宝珠组成。
2013年3月,干坑南神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3.黎城城隍庙
黎城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黎侯镇河下东街 95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92平方米。据《黎城县志》载,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元至正年间焚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嘉靖十六年(1537年)及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宣统三年(1911年)均有重修。城隍庙原为三进,现仅存一进院落,建筑为明、清风格。黎城城隍庙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掖门,厢房等。山门为明代建筑,建于高2.35米的台基之上,楼高三层,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横拱看面抹斜,下檐、中檐柱间均设平身科一攒。
掖门位于山门两侧,单檐歇山顶,青砖砌筑,有垂花柱、斗栱、花卉图案等砖雕装饰,雕工精美。黎城城隍庙保存了主要建筑,山门规制宏大,形态秀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正殿为清代遗构,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斗栱五踩双下昂,横拱看面抹斜,各间施平身科一攒,出45°斜拱,后檐皆三踩单昂。
2013年3月,黎城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4.罗睺寺
罗睺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杨林村。坐北向南,由中院及东西偏院组成,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创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重修,清代再经大规模改建,并由青庙改为黄庙。罗睺寺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阁,两翼是钟鼓楼、文殊塔、东西配殿和禅房。
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前有一对石狮,硕大雄浑,为台怀镇诸寺中现存唯一的一对唐代石狮。
文殊殿面宽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设宽大月台。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
藏经阁楼高两层,面宽五间,进深八椽,硬山顶筒瓦顶,两层均设前廊。
寺内东南角有一座高7.5米的文殊塔,为藏式砖塔。罗睺寺是五台山佛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局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2013年3月,罗睺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5.辛庄开化寺
辛庄开化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金皇统年间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落布局,现存一进,占地面积365平方米。开化寺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
过殿(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横栱看面抹斜。
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筒瓦覆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各间平身科均为两攒,檐柱施覆莲柱础。西配殿面宽四间,素瓦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栱,前檐角柱为六角石柱。辛庄开化寺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塑像,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明嘉靖19年(1540年)《重修开花寺法暨禅院碑记》
开化寺重新恢复的重檐歇山式千佛大殿,殿宇高大雄伟,造形精美考究,宋金建筑手法,建造得体大方,是建国以来太原市第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宇,殿内塑有连佛台高8米的香樟木五方五佛像和四面天冠弥勒,两旁两座金光灿灿的千佛塔,使整个大殿气势恢宏,庄严入法。更兼精雕细琢的香樟木元宝供桌上绘就了释迦牟尼佛一幅幅动人故事,其佛教韵味浓郁,文化内涵深刻,雕刻工艺精湛,堪称当今一绝,深受游客青睐。
2013年3月,辛庄开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6.浑源文庙
浑源文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内永安西街北侧。坐北向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 15586平方米。据清乾隆版《州志》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浑源文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崇圣祠,两侧有东西廊庑等。
内侧
泮池泮桥、戟门
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鸳鸯交手栱。为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梁架为六架梁对单步梁。
东西廊庑等浑源文庙格局完整,规模宏大,大成殿保留有金元时期的构造特征,具有较高的价值。
2013年3月,浑源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7.太山龙泉寺
太山龙泉寺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内的太山之阳。寺院坐北朝南,南北长129米、东西宽 49米,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据史料及寺内碑刻记载,太山龙泉寺的始建年代应在唐武周时期(690~705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修缮和增建。寺内除现存明、清时期建筑外,还保存了唐武周时期的碑刻、佛塔地宫及其出土文物。
山门之外是一大片平地,窑洞式的乐楼台基至今尚存。山门为悬山顶,额曰“山林古刹”,门檐之下的椽柱头上还保留着道家“八卦”痕迹。左右两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钟楼上的铁钟系1745年(清乾隆十年)补铸,至今完好无损。进入山门便是前院,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殿顶的天棚上悬塑彩绘着二龙戏珠,二龙昂首欲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院东立无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是前代高僧圆寂之所,现在直立的墓塔,尚有三座。
太山龙泉寺依山而建,中轴线上建有山门、中门、大雄宝殿、观音阁和莲花洞,两侧为钟楼、鼓楼、东西厢房;寺院东侧还有太山龙泉寺唐代塔基遗址及龙神祠。
大雄宝殿为二层建筑,下层为砖砌窑洞,上层为木构部分,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武周时期碑1通、明万历年间与清乾隆时期碑碣8通;
大雄宝殿为二层建筑,
观音阁平面为八边形,攒尖顶,殿内正中佛坛供奉观音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内四壁分布着明代悬塑。
莲花洞为石构建筑,三楹。
寺院塔林共有 10座灵塔,5座保存较完整,其中2座元塔,3座明塔。另外,还有唐李存孝将军墓及若干古树名木。
2013年3月,太山龙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8.坪上汤帝庙
坪上汤帝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坪上村东。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根据正殿内梁下题记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曾经进行了维修。正殿和香亭为明代建筑。
该庙由南至北依次为香亭、黑虎殿、正殿,两侧有山门、钟鼓楼、厢房、耳殿。香亭,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平面呈正方形,面宽、进深均为一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四角设青石八棱抹角柱,侧角、收分显著,下设覆盆柱础。檐下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横栱抹斜。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殿前设一低矮月台。殿身檐柱使用大通额,前檐施八棱抹角青石柱,柱身有收分。前檐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杪,做琴面假昂头,令栱抹斜。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除当心间补间铺作出斜昂外,其余形制同柱头铺作。殿内厅堂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上施蜀柱承托平梁,平梁上施蜀柱、叉手,蜀柱两端施合沓固定,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槫。脊槫下襻间上存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题记。
2013年3月,坪上汤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9.静升文庙
静升文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据明万历《灵石县志》及庙内碑文记载,静升文庙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至元二年(1336年)竣工。现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该庙为四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尊经阁等,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魁星楼一座。东院有赈济堂、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义学,单独成院,内设学宫。文庙前的鲤鱼跃龙门石雕影壁,壁心22.8平方米,壁心用50块青石镂刻拼砌而成,双面同一规格,同一图案。庙内有明清碑碣 10通,古柏 6株。
泮池
大成门
杏坛
大成殿整体保存完整,建筑面积96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瓦覆盖,前檐施隔扇。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对后单步梁,通檐用三柱,至今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特征。
尊经阁
六角四层魁星楼一座
2013年3月,静升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0.云峰寺石佛殿
云峰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东南25千米绵山镇绵山抱腹岩。据碑载,云峰寺又称灵官仙窟、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占地3932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分上、下两层布局,并以石梯栈道相连,上层寺院现存建筑石佛殿为明代遗构。下层全部为1995~1998年复建。
空王宝殿后60级石阶上有石佛殿三间,所有斗拱、梁枋、窗棂均为石雕,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
弥陀殿
空王真身殿殿内正中为田志超包骨真身像,两边为文珠、善贤二位菩萨,左边为摩斯、银空二弟子,右边为二位龙王。本殿始建于唐,是唐太宗为感空王佛赐雨之恩而修建的。
2013年3月,云峰寺石佛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