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八大窑系的形成
八大窑系的形成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鼎盛阶段,它为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可谓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名窑迭出,窑系形成。陶瓷界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官窑林立,民窑四起,新产品层出不穷。根据各种生产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技法的
不同,除了上述“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并列的,还形成了八大窑系。北方地区有: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钧窑系;南方有泉龙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越窑系、建阳黑釉瓷窑系等。
同一窑系生产相同的品种,但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如定窑系以薄胎白釉产品为主流;耀州窑则以青釉刻、划花品种为特点;钧窑系以钧红、天蓝釉为特色;磁州窑系以白地黑花为主;龙泉窑系以翠青釉取胜;景德镇窑系以青白瓷为特点。同一窑系又各有多种产品,如定窑系除印花白瓷,尚有黑釉、紫釉、绿釉等品种,形成了黑定、紫定和绿定等独特的风格。而磁州窑系,除了白地绘黑花,还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刻、划花,宋三彩与宋加彩及其绞胎、搅釉等多种工艺的新品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各窑系的产品种类和装饰艺术及图案内容。
(1)定窑系:是北方重要瓷窑体系之一。定窑因刻花、划花、印花著名,又以首创覆烧工艺而著称,影响极大,波及很广,各窑竞相效仿。宋室南迁,曲阳的工匠也随之南逃,将定窑的先进工艺带到景德镇,曾对当地瓷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定窑在北方受影响较大的有山西的平定、阳城、介休、霍州窑,北京的龙泉务窑,河南的鹤壁集窑等,南方地区除景德镇窑尚有江西的吉州窑和四川的彭县窑等。定窑系以烧白釉印花为主,兼烧黑、酱、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瓷,并以曲阳为中心,产品质量居各窑之上,也最具代表性,产品以折腹盘、碗为大宗。北宋前期为定窑的鼎盛期,胎薄质细,釉层匀净,工艺精细,光洁润泽,并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技法,构图严谨,题材广泛,图案富,线条流畅。其中有花卉、动物、人物、禽鸟及婴戏图等,尤以孩儿枕为其代表作品。定窑的覆烧工艺为首创,对全国各地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得以迅速推广,河南的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都发现了大量的覆烧垫圈窑具,就是证明。定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尤其定窑的印花技术广为传播,有的摹仿器形,有的摹仿纹饰,有的则摹仿釉色,有的摹仿烧法,直到金元时期还在继续效仿,其结果形成了以定窑器为中心的定窑系。
(2)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之一。它的产品气势磅礴、画技熟练流畅、图案丰富,品种多样,深受民间欢迎。装饰以白地黑花、剔花、划花、刻花、褐彩等多种技法,内容和题材更是丰富多彩,有花卉图案、禽鸟游鱼;有人物风景、诗词歌赋;有吉祥语、姓氏名记。为招徕顾客,各窑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磁县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居群窑之首,画法流畅,一气呵成,刚健挺拔,颇具北国雄风。修武当阳峪窑以剔花、划花见长,利用化妆土形成多层次的色彩对比,技法娴熟,纹饰活泼,别具神韵,其绞胎更是工艺独特,图案清新,有的组合为花朵盛开,还有的犹如羽毛折起,又似孔雀开屏。登封曲河窑则以珍珠地划花见长,将金银器的钻花技法移植运用到制瓷器上,独具风采。禹州扒村窑也以白地黑花见长,粗料细做,画风更加豪放,其色黑如铁、白如玉、红如珠、绿如翠,绿釉红彩,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尤以宋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传为佳话。山西介休窑则以黑釉剔花构成自己的雄浑风格。江西吉州窑盛烧于南宋,融磁州窑和建窑之长于一体,其画风既有北国之雄姿,又具有南国的精巧细腻,更创一种剪纸贴印花技术而闻名于天下。
磁州窑以浓厚的地方风味,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影响大江南北,颇受人们喜爱。宋、金、元、明、清盛烧不衰,除北方外,连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也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
(3)耀州窑系: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该窑始烧于唐代,以白瓷、黑瓷、青瓷及素胎黑彩瓷为主,也兼烧唐三彩。中经五代,到了宋代以烧青瓷为主,以刻花、划花、印花青瓷盛极一时。北宋中期曾为皇宫烧造贡瓷,其造型、纹饰大多与定窑相似,然而釉色有别。刻花技法娴熟,略胜定窑一筹。图案丰满,立体感强,颇具艺术魅力,对其它各窑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个以耀州窑为中心的耀州窑系。其中波及到河南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州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鲁山段店窑、新安城关窑和安阳善应窑等,它们皆有印花青瓷产品的出现。然河南各窑的产品釉色偏绿,而刻花浅,施釉后凸凹不明显,花纹疏密有致,不及耀州窑图案丰满,纹饰繁密,具有其明显的地方风格。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容县窑,为了适应当地和外销的需要,也仿烧耀州窑风格的产品。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的青釉,使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有别于耀州窑和北方青瓷采用铁的还原釉。但其色彩、造型、纹饰均与耀州窑相类似,仍属于典型的耀州窑系的青瓷系列。
(4)钧窑系:钧瓷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复烧于金元。铜红釉的烧成乃钧窑之首创,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瓷红紫相映,绚丽多姿,窑变美妙,艳美绝伦的艺术风格。钧瓷从创烧以来,原为民间生产日用生活器皿,由于造型端庄,胎坚致密,工艺讲究,釉层蕴润,窑变多样,五彩缤纷,备受民间所青睐,更受到北宋皇宫的赏识与宠爱,到了北宋晚期被宫廷垄断为官窑,在禹州城北门里古钧台附近设窑,专烧御用品,并派职官监烧,凡不合格者一律砸碎就地深埋。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艺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窑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金对峙,北宋南迁,官办的钧窑停烧。然而钧窑器的烧制技术仍广为流传,各地竞相仿制,金元以来钧瓷生产达到了复苏的程度,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遍布北方四省(区)河南、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27个县、市,并以河南为最。江南地区仿制钧窑也蔚然成风,如浙江、江西、江苏、广东和广西各重要产瓷区域都在仿制,烧制出各具特色的仿钧作品。在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以及江西景德镇窑等烧制的低温釉艺术陶瓷的窑口,所仿作品世人往往都冠之一个“钧”字,如宜兴窑的釉陶称为“宜钧”或“坭钧”,广东石湾窑仿钧作品称“广钧”,而景德镇窑瓷器上的低温釉装饰则称为“炉钧”加以区别。各窑的仿制,既保留了钧瓷的传统工艺,又各有创新。钧窑窑变奇特的魅力影响之大,波及之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称雄于其他四大名窑之上,至今钧瓷生产仍延续不断,加之先进科学的介入,可谓仿古创新,再现辉煌。
钧瓷文化更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风格独具,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大放异彩。中国钧瓷集科学技术、工艺美术、釉面装饰、造型艺术、东方美学及其华夏民族的优秀气概等方面,
因而它不仅被北宋宫廷所青睐,还博得了古今中外专家、学者及广大社会各界钧瓷爱好者的赞赏与珍藏。
(5)龙泉窑系: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继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传统,集三家之长,烧造出釉色纯正,造型优美的青瓷。到南宋时已达鼎盛,尤以梅子青和粉青称雄一时。南宋时应皇宫贵族需要,也烧造仿官窑产品。梅子青釉有同汝窑釉色类似的美感,釉质浑厚如玉,色如翡翠,又似蓝天映照下的淡绿湖水。然而由于梅子青釉烧造工艺极为复杂,要多次挂釉,多次烧成,又要白胎映衬,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名贵的产品,仅南宋烧造,传世甚少,愈加珍贵。元明两代仿烧不断,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全部废止。龙泉窑由于产品精良,尤以翡翠般的釉色,颇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品行销各地,从内蒙到云南,从甘肃至沿海各地皆有流传,东亚、东非乃至阿拉伯诸国及欧洲各国,也都喜欢龙泉青瓷。南宋时龙泉窑系开始形成,其传统工艺及先进的技术,首先传播到邻近的庆元、遂县、云和等县,然后波及到江西的吉安(吉州窑)、福建的泉州窑。元代以后龙泉窑系的规模更加扩大,尤以浙江省的瓯江两岸群窑密布,多达200余处都在仿烧,与此同时,福建省境内的许多名窑也争相仿制,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
(6)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誉。青白瓷以其质地精良、工艺精细、胎骨洁白、细腻致密而闻名,又以制作工整、釉层匀净、釉色莹润、薄而透明而著称,具有青秀美玉之质感。
青白瓷除了胎土细白,釉润如玉之特点,其造型、纹样装饰又受到定窑影响,多以刻、划、印花,并辅以篦点,篦划之装饰,碗里刻花,内外可以映见,更增强了青白瓷的艺术魅力。景德镇青白瓷有其创烧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北宋早期的产品多光素无纹,有细小的开片、规整的造型和润洁如玉的釉质,以此博得人们的赞赏。中期以后,刻花、篦点及篦划纹饰大量出现,特别宋神宗元丰(公元1078-1085年)纪年墓出土有刻花小盘数件,均为芒口(即口沿无釉),显然是采用定窑覆烧工艺技法。而北宋晚期直至南宋以后印花装饰技法盛行。由于青白瓷产品精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赞赏,其产品广销国内外,更由于畅销,各地窑口竞相仿制,逐形成一个青白瓷窑系。江西的吉州窑、南丰窑、赣州窑,福建的德化窑、泉州窑、永春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浦城窑、莲江窑、闽清窑、闽侯窑、仙游窑、漳浦窑、建瓯窑,广西省的滕县窑、容县窑、兴安窑,湖南省的衡阳窑,湖北省的武昌窑,安徽省的寿州窑,广东省的潮州窑、西村窑等,均有仿制品问世。以往对北方窑址和墓内出土的青白瓷甚至传世品,都视为景德镇窑的传世品或客窑样品。经考古调查与科学考古发掘证明,河南地区的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宝丰清凉寺窑、临汝严和店窑,豫北地区的安阳善应窑及其最新在郑州市区东大街道路加宽改造工程中,也发现有烧造青白瓷的窑炉和出土大量的青白瓷残片和窑具。除与景德镇窑有相似之处,还有其各自独特的地方风格。进而说明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不仅畅销国内外,而且其烧造技术也传播各地,被各地窑口所效仿,从而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竞相仿制的青白瓷窑系。
(7)越窑系:越窑系形成最早。公元3世纪时,在浙江的上虞、宁波、绍兴地区就已形成早期的越窑系。五代、北宋初年,又以余姚上林湖为中心,再次形成烧造“秘色”青瓷的越窑体系。越窑的釉色和刻花装饰,曾对北方的定窑与耀州窑产生过重大影响。早期定窑饰以浮雕莲瓣纹的居多,莲花瓣式肥大,与五代、宋初越窑风格类似;五代吴越钱氏向中原王朝称臣进贡,宋代以后又贡宋。据《册府元龟》、《宋会要》、《宋史》、《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及《宋两朝贡奉录》诸书记载,宋立国初朝,从开宝到太平兴国十数年之间,吴越钱氏向宋王朝贡奉的越窑青瓷多达17万件。大量越窑青瓷进贡北宋皇宫,这对于主要生产白瓷的北方瓷窑产生了一定影响,较为明显的是陕西耀州窑,耀州窑从北宋早期就开始仿烧越窑浮雕莲瓣碗,宋人称之为越器。定窑突破了青、白瓷的界限,也烧制浮雕莲瓣装饰,越窑的划花装饰工艺也为定窑所吸收。至于汝窑与越窑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竞所著《奉使高丽图经》记载:“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抵相类。”说明秘色的古越窑,同汝州新窑器同时存在,不仅天青釉色汝窑与越窑同高丽青瓷十分相近,而且越窑的烧造工艺“裹足支烧”的方法也同汝窑的特征一脉相传。特别最近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烧造区发现的贴莲花瓣粉青香熏炉,和青天釉套盒,以及带有镂雕技术的圈足镂孔器,从造型、釉色到制作工艺均与越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越窑的成功所在,主要是釉色为“千峰翠色”,其典型产品称“秘色器”。所谓“秘色”是指工艺复杂,后人难仿,其技法秘不可传。其主要色调类玉、类冰,其釉偏黄或青中闪黄,以艾色为贵,并追求玉的质感,也有犹如清水般的湖绿色。器形多样,有碗、盘、洗、碟,杯、盒、罐、钵,釜、瓶、灯、盂以及执壶等,并以罂和茶瓯最为突出。还非常注重器表的刻、划花纹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古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进而说明,越窑釉色秀美,所以颇受人们青睐。北宋以来,无论南北、中外,都竞相模仿越窑青瓷,使之成为一个越窑青瓷体系。。
(8)建窑黑釉瓷系:建窑也称建阳窑。以黑釉茶盏天下闻名,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黑釉茶盏,底款刻有“供御”、“进浅”等字样,古文献中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日本人称之谓“天目瓷”,则是对建窑黑釉器的美称。建阳窑黑釉茶盏胎体厚重,色黑坚硬,釉内多含铁结晶形成的各种花纹。其纹样丰富多彩,变幻无穷,既有“鹧鸪斑”、“玳瑁斑”之名,又有“油滴”、“星盏”和“兔毫花”(或兔毛花)之称,其美丽的结晶为世人所称道,特别受到当时宫廷贵族及文人雅士的爱好,由于当时斗茶风盛行,并成为一种时尚,建窑盏为他们斗茶聊天增添了无尚的乐趣。斗茶风在全国流行,对社会影响极大,地跨大江南北,流行各地,波及很广。特别由于黑釉盏釉黑宜茶,盏浅益干,更适合“相逢论知已,斗茶分高低”的雅趣,所以各地竞相仿制,构成了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系。北到河南、河北、山西,西南到四川、广西,东南到福建、江西、浙江等都在生产黑釉盏,有的仿烧兔毫,有的仿烧油滴,有的仿烧玳瑁和鹧鸪斑彩,有的烧制曜变天目。江西吉州窑的树叶天目为其独创,河南各窑则以星光密布为之特征,尤以焦作李封窑更以器物口沿或器盖周边刷上白釉形成“白覆轮”更为独特,别具风采。不同地区不同窑口,以其不同的图案装饰,别具特色,各有所长,又具有不同的地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