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军:华县深山没有电,备课批改作业点的都是煤油罩子灯。


梦萦东坪村(三)
作者 刘正军
那是我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去浇灌我人生旅途遇到的每一草,每一木。
——题记
1977年2月,我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县教育局一纸调令,我从赤水公社立新中学,调进了金堆公社东坪学校。
艰苦的教师生活
东坪学校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
学校有个教师灶,炊事员是当地的一位中年妇女,我们称之为“婶婶”。婶婶占一个民办教师指标,享受县级民办教师待遇。她有一个烙饼子的好手艺,因此很受我们欢迎。那时我们的油粮是定量供应的——每人每月四两食油、三十斤口粮(十八斤面粉,十二斤玉米糁)。东坪村没有蔬菜,蔬菜要由教师到寺坪街去买,然后让学生抬回。我们经常吃的,都是婶婶腌制的萝卜丝。这种萝卜丝的腌制方法是这里独有的,把它放在芦席上晾晒时,会发出一股特殊的气味。除腌菜外。我还多次吃过婶婶做的灰荞菜(一种野菜)。在我的记忆里,这灰荞菜远比那些腌萝卜丝好吃多了。为了解决吃菜问题,我曾受校领导之托,从老家返校时,特地买了些蒜苗莴笋之类的蔬菜带回校,途中费了不少周折。
当地教师在校没有办公室,都是在教室里放副桌椅来办公的。山外教师住房是每人一间,宿办合一。这些住房大多是由古庙、古戏楼改建成的,没扎顶棚,没铺地板,有的甚至没开窗户——里面黑咕隆咚的。最好的住房是校西北角的四间厦房,它比较新,但屋檐直对大院,门窗和檐墙常年都要经受山风雨雪的侵袭。冬天这里冰封地冻,房子内冷得出奇。这时,学校就发给教师一些木炭,让教师生火盆取暖。我不会生木炭火,我的火盆是我班学生争着帮我生旺的。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差,除教室宿舍和一间教师灶外,仅有一个用水泥板搭成的乒乓球台、半个篮球场。办公条件同样很差,仅有一台油印机、一台半导体扩音机。没有参考书,没有教具,没有会议室。尤其令我不能适应的是——没有电灯。所以晚上我们备课或批改作业,点的都是煤油罩子灯。
煤油罩子灯
这儿虽有简易公路通至矿区,但除偶尔进山拉木头的汽车外,平时公路上连一台拖拉机都看不到。我们山外教师每回家一次,都要费很大周折——先步行15里路到矿区,再找熟人坐钼矿下山拉货的顺车到县城,最后在县城借辆自行车骑回家。那时华县至金堆之间,虽然也有班车,但每天仅发一趟,稍慢一步就赶不上趟了。况且车票也相当难买,每次都需托熟人走后门才行。
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消息自然也很闭塞。即是报纸,正常情况下邮递员也是两天才送一次——是背着大邮包徒步送来的。山上夏天多雨,冬天多雪。每逢雪雨天,邮递员就不能出行。因此,常有四五天甚至一星期都看不上报的情况。那时没有电话,更无手机,对外联络皆凭信件。但信件和报纸一样,全靠邮递员徒步传递,速度极慢。所以一到这里,就仿佛与山外的世界隔绝了。
那一年,是我开始领工资的第一年。每月38元的工资虽然很少,但物价便宜——8分钱能寄一封信,2. 5元能买个暖水瓶(竹皮的),所以经济上我并不困难,每月尚可给家中寄20元钱。最大的困难是吃不饱,因此我父亲曾坐顺车到金堆,给我送过一袋子玉米。这袋子玉米后来通过熟人在粮站兑换成了粮票,才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虽然这里条件很差,但我的心态是平和的,工作是努力的。因为
竹皮暖水瓶
我明白,能转为公办教师就很不错了,唯有努力工作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当年年底,我被评为优秀教师,出席了县教育系统“先代会”。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繁华褪尽是乡愁》

(0)

相关推荐

  • 【征文选登三十一】邱立富:儿时,灯光如豆

    儿时,灯光如豆 邱立富 在我四五岁开始记事的时候,曾记得老家那不大的房子,靠南边的一根杉木柱子上常年挂着一盏香油灯.灯架大约有六七寸高,是用竹片做的,其形状像张小椅子,后面两个长脚有两道横梁,靠上面竹 ...

  • 【经典回眸】| 王一甩作品:一灯如豆

    NO .1 世上有一种爱,温柔如水,长流不断,那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毫无保留的.这份爱就是--母爱! 小小时,才6岁,我便上学了.在我的儿时的记忆中,儿童时代充满了童趣和欢乐,不需要上学前读什么中班大班 ...

  • 记忆中的故乡:油灯【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抹不去“油老鼠”的情结/庆元

    文/庆元 抹不去"油老鼠"的情结 我说的这个"油老鼠",可不是那专偷油吃的刁老鼠. 五十年代.六十代初,许多家庭都用这个"油老鼠"灯来照明. ...

  • 徐少平 | 儿时的煤油灯

    [往期回读] 洗澡   碾坊   追忆我的岳母 放鸭子的日子    我的干爸 母校宜中印象    拜访陈锡瑾老先生 丁中第一届学生求学琐忆 老父,你一切都好吗 走路   我和三姐   扁豆煮饭锅巴香 ...

  • 我的高中班主任蒋於欣:罩子灯

    [往期回读] 我也是一位国文老师 丁中秘史:短暂的"非农户口" 你吃鸡蛋,不吃黄儿? 毕业前后--写在宜中建校60周年 带母亲治病 丁中记忆之体育篇 我的老师凌露 罩 子 灯 蒋於 ...

  • 【散文】文晓东/点亮在生命中的煤油灯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文晓东 01 多年以前,在我老家黄土塆,人们入夜之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灶孔里或柜子上,将那盏既粗拙又小巧的煤油灯给端出来,与此同时,也捎带从 ...

  • 记忆中的老物件之一:油灯

    我家安电灯是比较晚的,记忆里,在我人生的十七八年中黑下都是点油灯照亮的. 那个时候人们家里的房屋,搁台[就是墙壁上留一个四方的不透明的洞]多,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放灯的.所以又叫灯搁台,都是熏得黑漆燎嘟的 ...

  • 《红灯记》的故事

    1970年,全国各地开始大演"革命样板戏".我当时在盐城南洋公社镇星大队做民办教师.南洋的教师系统也不甘落后,闻风而动,利用暑假排起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我也被选中 ...

  • 刘正军:开学了,华县金堆的学生扛着木椽或木杠来交学费!

    邮箱:3125136050@qq.com 梦萦东坪村(二) 作者 刘正军 那是我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去浇灌我人生旅途遇到的每一草,每一木. --题记 1977年2月,我由民办 ...

  • 【陕西华州 刘正军】原创//​​​秋风秋雨忆故人

     2020第284期总第1263期 秋风秋雨忆故人             连日来,秋雨淅沥淅沥地下个不停,弄得到处都是湿漉漉雾蒙蒙的.秋风似乎也不甘寂寞,把发黄的树叶刮得满院都是.清晨,凝望着窗外不 ...

  • 刘正军:1977年华县教育局一纸调令,我进了深山老林当老师!

    梦萦东坪村 作者 刘正军 那是我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去浇灌我人生旅途遇到的每一草,每一木. --题记 县教育局一纸调令,把我调进了深山老林 1977年2月,我由民办教师转成了 ...

  • 【汗滴化雨伴笔耕】红色记忆 刘正军 《王尚德和“赤水农校”》获第九期人气奖!

    红色记忆  刘正军  <王尚德和"赤水农校">获第九期人气奖! 第九期获奖名单 (2018年12月22日--2018年12月28日) 本周最具人气文章一篇 刘正军 &l ...

  • 【汗滴化雨伴笔耕】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 刘正军 《爷孙品茶》获第八期人气奖!

    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  刘正军  <爷孙品茶>获第八期人气奖! 第八期获奖名单 (2018年12月15日--2018年12月21日) 本周最具人气文章一篇 刘正军 <爷孙品茶>  ...

  • 【刘正军】原创//爷孙品茶

    爷孙品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是位慈祥的老人,特爱喝茶,从不喝白开水. 这个记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四五岁时.那时农村还是单干,我常常跟着妈妈,到地里给犁地的爷爷送早点.当时我们那儿,把早点不叫早点 ...

  • 【刘正军】原创//家乡的“官路”家乡的桥

    家乡的"官路"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华县赤水镇辛村地处渭河南岸.遇仙河东侧,受两河之阻隔,地域偏僻,是个死角,但村南却横贯过两条重要的交通线.一条是陇海铁路,距我村仅三四百米:一条是西 ...

  • 【汗滴化雨伴笔耕】最美的记忆留心间 刘正军 《致青春:瑞泉中学求学琐忆》获第六期人气奖!

    最美的记忆留心间  刘正军  <致青春:瑞泉中学求学琐忆>获第六期人气奖!第六期获奖名单(2018年12月1日--2018年12月7日)本周最具人气文章一篇  刘正军  <致青春:瑞 ...

  • 【刘正军】原创//致青春:瑞泉中学求学琐忆

    致青春:瑞泉中学求学琐忆 1963年9月,我迈入了渭南县瑞泉中学的大门.渭南县瑞泉中学创办于1938 年,得名于渭南著名风景区六姑泉.我考进这里时,校长是冯金铭(民盟渭南县主委),党支部书记是艾栋(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