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光马字有二十多种写法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哪怕时至今日,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还在使用自己的方言(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目有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正在使用)。只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面对人口五六倍于秦国的六国遗民时,为何会做出统一文字的想法了。

小的时候看到孔乙己那句:“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还很疑惑,为啥一个字要整出这么多种写法,不是挺麻烦的吗?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明白,汉字的发展是数千年来无数人努力的成果,一笔一划的增减有可能就是数代人的心血。

所以,一个字的不同写法,都见证了这个字的发展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个简体字,都是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

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前,马字有N种写法;

据古代的文献记载,我国的文字最早诞生于部落联盟时期,当时最主要的记事方式叫做——结绳记事。

所谓结绳记事,是利用不同材质的绳子,通过不同的结绳方法,在绳子上做好距离不同、粗细不同的结来记录事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幅画面: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光凭借一根绳子来记事,时间一久,我们如何从绳结来回想起具体记录的什么事情呢?

这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那时候黄帝手下的仓颉,因为不满结绳记事无法记录具体发生的事情,以及传达具体想要表达的意思,便产生了要制造文字来改变这一现状的想法。

仓颉在经过多日的观察和思考后,他从鸟兽的足迹中受到启发,便决定用万物的形象创文字,来代替结绳记事存在的弊端。仓颉所造的字,有六类大意:“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在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变后,仓颉所造的象形字又在不断简化,“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至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汉字都是这么简化过来的。

为了方便区分,学者们以秦始皇统一文字为边界,把先秦时期的字称作古文字,秦以后的字称作今文字。

东汉许慎根据古人造字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方法,专门编录了一本记录先秦古汉字和秦朝篆书的字典——《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其中重文(古文、籀文异体字)1163个,是研究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七国文字差异性很好的参考书。

在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各有各的审美,他们的文字在延续了周朝官方文字的风格上,又结合自身特色、喜好进行了增添、减省笔划的操作,以至于同一个象形文字“马”,竟然延伸出了几十种写法出来。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就是当时七国间的真实写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七国的文字异变都是在同一文字框架下产生的,这就像我们现在各地的方言发音虽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汉语,所以外地人和本地人交流时的障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重。

二、秦始皇统一文字对社会有哪些影响?

七国各玩各的时候,七国的文字异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在那种交通、通讯不便的年代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区域基本就固定在几个县的范围内,他们的沟通对象也仅局限于自己居住的那片区域内。

小农经济的自足自给性,决定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光体现在饮食上,同样也能体现在文字、语言这些方面。

当时的老百姓可没有电视、互联网这些媒介,在那个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的年代里,普通的老百姓他们能够学习和使用文字的渠道都相当有限,同理,他们对于文字的需求也并不强烈。

而对于那些游走于七国的读书人、商人而言,只要学会了西周时期的官方语言“雅言”,便足以满足到列国经商了,在他们眼中,不同国家的文字就犹如简体字和繁体字一般,虽有差别,却不影响阅读。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同一文化圈子里,文化常常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往大了说,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写着汉字的餐馆,是不是会倍感亲切呢?往小了说,我们在外省求学,如果班里恰好有一个同乡,那两个人的关系一般就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起到的最大效果是将分散的社会重新连为一个整体,加深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要求废除六国的异体字,一律使用秦国的官方小篆作为书写文字,他还在巡游各国的时候,专门在各地建立小篆书写的石碑,以此推行自己的政令。

秦始皇此举一是为了改变六国文字字形多样,解决全国各地不方便推行政令的情况,二就是为了规范文化教育,削弱六国老百姓对秦朝的抵触情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从后世的效果上来讲,秦朝的制度适应了当时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需求,有利于维系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三、文字的统一周朝就开始做了,只是直到秦朝时“书同文”的概念才真正被后世所延续。

提到统一文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让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以此规范全国人民规范使用文字。

其实统一文字这种事情并不是秦朝才开始做的,早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就做过类似的事情。

现在我们通常认为小篆是由李斯创造,但如果仔细观察考古出土的先秦文字的话,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小篆和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铭文差别并不大。

实际上,李斯所“创”的小篆应该是以西周的大篆为原型,整合数代人的成果改良出的一种简体文字。

在周代,八岁的士族子弟就要开始到“小学”接受官方的文字教学,正是这项局限于贵族间的文化普及工作,才让七国的士大夫之间能够实现无障碍交流。

为了真正意义上能够让自己的文化传播到各个诸侯国,方便自己的管理,《周礼·春官·大行人》记载,周天子每7年就要召集各诸侯国的外交官(象胥,又指古代的翻译)进行文化培训,教他们怎么写官文,每9年就要召集诸侯国的史官,教他们读书识字:“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

只是后来周天子实力衰微了,诸侯们都不听他的话,诸侯间的文字才渐渐演变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风格。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会发现他不光是结束了西周衰弱以来诸侯混战不休、国家处在混乱中的局面,还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多民族融合共处的政治制度。

按照毛主席的评价,那就是:“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叙》《史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