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屯堡人家过重阳 2019年第98期(总453期)
胡维忠
重阳节适逢农历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过重阳,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西汉时期,过重阳渐成风俗,原先只在宫廷里时兴,属于宫廷节日。汉《西京杂记》中记载,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这贾佩兰原是汉高祖的皇妃戚夫人的侍女,吕后谋害戚夫人,贾佩兰被逐出宫廷,便把重阳这宫廷节日习俗带到了民间。
南朝梁人吴均在其所著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所住之地突发瘟疫,桓景父母病死,他因此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给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依言,让家乡父老登上高山,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佩戴一片茱萸叶,于是躲过了瘟疫。
准备包豆沙粑的材料 胡维忠 摄
至此以后,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旧州周围的屯堡村寨,每年都要过重阳节,但过节的风俗与别处不同。屯堡人过重阳有两大习俗:其一是吃糍粑;其二是吃鸭子。糍粑类似于汉代的饵,也即北方所谓的“糕”,“糕”者,“高”也,即步步登高之意,吃糍粑,盖取其吉祥之意,也寄托着越过越好的希望。过去,即便是在物质及其贫瘠的年代,无论平时多么节俭,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无论如何,都要打糍粑,一家人欢天喜地地过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到重阳这天,每个生产队要组织几个青壮劳力打糍粑,在宽敞的大石场院里,当中放上几个整木雕凿的槽子,热腾腾的糯米饭倒进去,十来个青年男人,两两配对,卖力地打糍粑。一会儿,糍粑打好,妇女们麻利地把糍粑扭好,一坨坨地分给在场的男女老幼。
小火煨饭豆,准备包豆沙粑 胡维忠 摄
吃糍粑,有几样佐料不能少,豆沙,紫苏(俗名影子),蜂蜜(现在多改用白糖或红糖)。豆沙的烹制很讲究,先将煮好的饭豆或懒豆放入石臼里捣碎捣粘,放上油锅,把蒜叶姜米,和着油渣炒好,再将捣好的豆沙放进铁锅炒拌均匀,这样豆沙才味美可口。吃过之后,主妇们还要包豆沙包,留待改天食用,豆沙包是大人小孩都十分喜欢的食品,在柴火边慢慢烤耙,其味尤美。
包豆沙粑的妇女 胡维忠 摄
包好的豆沙粑 胡维忠 摄
除了吃糍粑以外,重阳节吃鸭子,是屯堡人不可少的节目。
重阳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鸭子杀吃。为何不是吃鸡吃鱼,或者吃其他的美味,而一定要吃鸭子?无据可考。大约是缘于鸭子的食疗价值吧,中医认为,鸭能滋补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可养胃生津,清热健脾。因而,人们在重阳这天,选择用鸭子来犒劳自己。屯堡人烹制鸭子的程序并不复杂,将杀好的鸭子洗净、砍成块,猛火爆炒,鸭肉炒得差不多了,放入本地青椒,加水炖煮,待鸭肉炖好后,滤出,将水豆腐放入汤中煮好,再将炖好的鸭肉倒在豆腐面上,一锅美味的鸭肉渎豆腐就做成了。重阳时节,庄稼全部收完,已经颗粒归仓。这时,农活较少,忙碌了一年多农夫们,稍有闲暇,便趁此过节之机,做上一点美食,一则庆祝一年的丰收,一则慰劳一下一年来辛苦付出而又舍不得吃喝的家人,时至今日屯堡人重阳必吃鸭的习俗,仍然保留着。
居民挑选鸭子 胡维忠 摄
· 作者简介
胡维忠:男,汉族,西秀区旧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西秀区作协会员,有多篇散文在《黔中早报》《贵州都市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