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经的你必然是局限文明存在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之所以能终极自圆其说地诱变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终极哲学,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能正本清源地发现存在分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然后通过分别寻找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的本体而建构理论层面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终极本体论。
这样一来,本体与本体论之间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区分清楚了——本体相对于本体论更形而下于具体,本体论相对于本体更形而上于抽象,但对于人的语境而言,无论是相对形上,还是相对形下,都既没有脱离形上的形下,也没有脱离形下的形上。
这里之所以特点强调人的语境,是因为脱离形上的形下情境也可能存在,只是那是一种没有人的情境,或者是设想中的没有人存在,或者是人类文明诞生前和灭亡后,才符合条件,因此只要有人存在,人语境人生、情境人生和心境人生都既没有脱离形上的形下,又没有脱离形下的形上,这是我进一步发现人的任何语境人生、情境人生和心境人生都具有主客观一致性的认知前提。
我的上述表述已然极尽常识化了,但世人因此都能常识化认知本体与本体论之间不脱离整体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关系吗?就暂时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文明局限而言,实际当然不能,因为所谓文明局限即主观认知局限,正因为旧哲学所代表的旧思想从未常识化讲清对立统一命题之间的相对性,所以只要爱因斯坦的两个相对论无法普及,作为方法集成的科学都只具有似是而非的普及能力,因此从所有相对形下的科学都受相对形上的科学哲学指导角度,只有等到比相对形上的科学形而上学水平更高的哲学常识化转向成功,在人类具备自主打破一切相对主观的逻辑天花板之后,科学才能与哲学一道常识化普及开来。
具体就是,随着因形式逻辑认知的阻碍而一直不能系统打破的逻辑天花板的彻底消失,在终极哲学能常识化普及开来之后,每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都能展现平等的科学创新能力,也就是在想学什么就必然会什么的情况下,未来思想成熟的人与人之间具备平等打破相对客观的逻辑天花板的能力,那是一种无限放大人的文明存在的物理自由的能力。
这样再结合上一章内容就很容易常识化理解,不但整个人类文明史都在为展现人的平等创新能力蓄能,而且整个生物进化史也在为偶然展现人的平等创新能力蓄能,这既可以说明认识论与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的一致性关联——是在整体一致性认知框架内不脱离主客观一致性的因果一致性认知关联,又可以说明在人的文明语境内根本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以本体与本体论关系为例,正因为本体追求本身就是人对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追求,所以本体和本体论之间的形上与形下区分只相对辩证于形而上学认知难度与深度的交替演进关系,也即本体认知本身就是本体论追求的目的和结果,必须依赖本体论认知水平的反复提升才能显化清楚,因此任何本体论都同时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属性,三者只是同一认知行为同步扩张的不同向度,是一分为三和合三为一的不脱离差异性的一致性关系,人的认知体系在如此反复的演绎与归纳过程中日渐积累提升的,就是日益迫近终极归纳所代表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的必然实现机会。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显化的,就是人的文明日益提升的说理能力,正因为中国传统理认知与西方文明的逻辑认知之间具有异名同出的一致性,所以人的说理能力都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语法功能所代表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本书通过基础命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显化语言文字在认知上的泛化机理,就在特定历史区间获得了终极方法论和终极认识论意义。
尽管这种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已然具备常识化普及能力,但相对于尚存的与认知相关的主客观一致性文明局限,每个人仍需要用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自行打破一切相对主观的逻辑天花板,这对于一贯于愚昧状态的人而言,是个语境建构灾难,稍有一点惰性,都会视语言繁复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为可有可无之物,但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不是物,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有主客观一致性的形而上学主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