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后,他移植了全脸和双手
没脸没手2年,现在他想再次开车。
18岁时,乔·迪梅奥(Joe Dimeo)经历一场车祸,全身80%以上三度烧伤。眼皮烧化,黏成一团、糊住眼睛。嘴唇烧光。十指坏死,全部截除。
经过20次重建和多次植皮手术后,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团队认为,迪梅奥要想重新微笑、眨眼、拿东西,只有做全脸和双手移植。
乔·迪梅奥(Joe DiMeo)烧伤后资料照片。/AP
当地时间2021年1月25日,“焕脸一新”的迪梅奥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是世界上首例成功的全脸和双手联合移植手术。”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团队表示。
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数据显示,全球至少完成18例面部移植和35例手部移植手术。其中有两例脸手联合移植。世界首例相关手术于2009年4月在巴黎完成,40人手术团队奋战30小时。术后1个月,患者因心脏问题离世。2011年5月,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为一名遭黑猩猩攻击而毁容的女性,完成联合移植。术后仅几天,该女性出现肺部并发症,双手移植部位供血不足。医生只好将其移除。
“在移植世界中,脸手联合移植可能是最不寻常的。” UNOS首席医疗官大卫·克拉森(David Klassen)表示,还需要一些时间来确认迪梅奥的手术效果。此外,他将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并持续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保持脸手功能。
2021年1月25日,迪梅奥出席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新闻发布会。此时距离其双手和全脸移植,已过去6个月。/AP
漫长的等待
事发前,迪梅奥在新泽西州一家药品公司担任测试员。2018年7月的一天,他下夜班。开车回家途中,他太困了,眼皮渐渐合在一起。
“一阵猛烈的撞击,把我惊醒。睁开眼,整个车翻转过来,我头朝下,四周都是火。”迪梅奥回忆。
一名路过的司机伸出援手,从燃烧的汽车中拽出迪梅奥。“现场一片狼藉。车冲出马路,撞上电线杆,引发火灾。”CNN报道。
迪梅奥在医院烧伤病房住了4个多月。其中,超过2个月是处于药物作用下的深度镇静。醒来时,迪梅奥发现手指都“没了”。满脸厚厚的疤,无法视物。
迪梅奥伤后资料图片。/CNN
“我们很快意识到,传统手术无法帮助他完全恢复视力,也没法让他重新用手。但他那么年轻。于是,我们提出脸手联合移植。”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整形外科系主任爱德华多·罗德里格斯(Eduardo Rodriguez)表示。
2019年10月,迪梅奥完成移植前评估,成为“等待移植”名单上的一员。罗德里格斯告诉美联社,他们预估到器官匹配的难度。“迪梅奥能获得与其免疫系统匹配的器官,几率只有6%。而且,我们想找到与他性别、肤色、惯用手等匹配的供体。”
迪梅奥伤前资料图片。/CNN
140人、6个小组、23小时
在等待捐赠的过程中,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2020年3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美国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疫情暴发点。纽约州率先告急。随着确诊病例不断增加,器官捐赠数锐减,医院移植科的医疗工作人员被分配到新冠病房工作。
2020年8月初,迪梅奥终于等到了。8月12日,他被推进手术室。
英国天空新闻频道(Sky News)报道,手术持续23小时。80名外科医生、60名护士和麻醉医师等,共140余人,分成6组,两间手术室同时亮灯。
罗德里格斯等人从迪梅奥的前臂中部,移除其残缺的两只手。然后,将捐赠者手臂与患肢接合,依序固定骨头,接合21条肌腱,再接桡动脉、尺动脉,等血管畅通后接合静脉,然后再接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
当地时间2021年1月25日,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整形外科系主任爱德华多·罗德里格斯(Eduardo Rodriguez,左)正在检查迪梅奥的双手灵活性。/AP
他们还为迪梅奥移植了一张完整的脸,从头顶到下颚都是“新”的。随后,团队完成泪腺连接、眼睑重塑等多项精巧且复杂的手术。
与此同时,医疗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器官捐献者的脸和手,重建其容貌和身躯。“感谢器官捐献者的无私付出。我们必须记得,有人付出自己的生,换来他人继续地活。”罗德里格斯说,此举也是为缓解在世者的心理压力。
乔·迪梅奥和爱德华多·罗德里格斯(右)合影。/AP
在迪梅奥之前,罗德里格斯携团队,实施过4例面部移植手术。包括2015年的美国首例全脸(含颈部)移植。患者是消防员帕特里克·哈迪森(Patrick Hardison),于2001年救火时被大火毁容。
100余人医疗团队,奋战26小时。首先,他们移除哈迪森疤痕累累的脸,再将新脸贴合其面部深层组织,逐一吻合肌肉、血管和末梢神经等。
帕特里克·哈迪森(Patrick Hardison)手术效果图。/NYU Langone Health
“迪梅奥的手术不一样。在他之前,没有成功的脸手联合移植先例。我们没有参考方案。”罗德里格斯告诉美联社,2019-2020年间,团队完成近10次模拟手术,确保每个人、每个动作都严格遵循设计,使手术时间缩到最短。
术后,迪梅奥在重症监护室住了45天。接着,住院康复近两个月。期间,团队为迪梅奥做了一些微调,以优化功能,使面容更自然。
”手术过程和效果都超出我的预期。”罗德里格斯介绍,器官移植有极大的失败风险,合适的个案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接受脸部移植者必须充分了解手术失败的可能及后续处理方案,包括更换高阶抗排异药物、移除移植物、再度进行传统的组织重建术等。幸而,截至目前,迪梅奥未表现出任何排斥反应。
“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我做过这个手术,失败了。我知道它有多复杂。”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外科医生博丹·波马哈奇(Bohdan Pomahac)说。
图片来源于AP
那些手术成功的“移植失败者”
“健全的人格素质,充足的心理准备及家庭支持,术后的康复程度:这些与手术本身,一样重要。缺少任何一方,都可能毁掉所有。”针对脸、手移植,中国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外科部部主任郭耀仁撰文称, 此前发生过脸、手移植后,接受者因不符期待而反悔, 甚至要求移除器官的先例。
2009年,美国完成首例双手移植。患者杰夫·凯普纳(Jeff Kepner)是退役空军飞行员,于1999年因链球菌感染并发败血症及软组织坏死,导致四肢截肢。创口愈合后,凯普纳穿戴义肢, 能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在书店找到兼职工作。但他需要妻子帮忙穿脱衣服,吃饭也要借他人之手。看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招募志愿者、进行手移植临床试验,凯普纳和家人商量后报了名。术后,时年64岁的他告诉媒体,终于能“用手”再抱抱妻子、下厨做饭了。
2009年9月14日,杰夫·凯普纳(Jeff Kepner)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进行日常康复训练。/AP
但次年,凯普纳接受CNN采访,整个人都变了。他说,新手比想象中重得多。虽然医疗团队早就说过复健路很漫长,但他看不到一点成果。访谈中,家人也怨声载道。凯普纳的妻子是公职人员。她表示,虽然无需负担手术和康复费用,但为了长期待在匹兹堡照顾丈夫,她不断请假,收入打折,生活开销也明显增加。女儿则透露,爸爸已经60多岁,每天要康复训练6小时,“换做我都受不了。”
1年间,凯普纳瘦了50多斤。他像个泄气的皮球,持续念叨“看不到未来”。2011年,他中断康复治疗,拒绝接受任何能改善手功能的附加手术。
2016年,英国完成首例双手移植,患者表示“如获新生”。此后没几天,凯普纳找到媒体,称自己很后悔,从手移植的第一天起,功能就是零。他曾对医院提出,想移除双臂。但截肢手术要切除双肘,且术后仍需服用抗排异药。“这意味着我连假肢都戴不了了。”他只能作罢。
2016年,凯普纳向媒体抱怨,双手移植后,自己依然只能坐在沙发里看电视,什么都做不了。/AP
“相对于心脏、肝脏移植等救命性移植(life-saving transplantation),脸部或手部等以生活质量改善为导向的移植(quality of life improving transplantation),往往会引起更严苛和激烈的伦理讨论……我们需要从那些不太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做更好的术前评估,完善心理建设,实施更周全的术后照护和复健,选择更能适应压力、人格家庭健全的移植接受者。”郭耀仁写道。
在罗德里格斯看来,迪梅奥是“符合预期的移植对象”。
2020年11月,迪梅奥出院。此后,一直在接受强化康复治疗。每天在康复中心待够5小时。“过程相当激烈。但我终于有了重活一次的机会。不可能放弃的。”迪梅奥说。
图片来源于AP
在最近一次训练中,康复师教迪梅奥学习扬眉、眨眼、撅嘴、竖大拇指、吹口哨。此前,他还练习过握刀叉,使用智能手机滑屏,尝试用手指撩开头发,在台球桌上开球。
迪梅奥觉得,最困难的部分都和手部精细动作有关。“教练递给我一瓶水,说渴了就自己打开喝。我拧很久,不行。瓶盖太小了。”
图片来源于AP
目前,迪梅奥重拿高尔夫球杆。他希望春天时,疫情平稳,能和父亲一起上训练场挥杆。
“更好的情况是,到时能让我开车。”迪梅奥说。
图片来源于AP
参考文献:
1.‘New chance at life’: Man gets face, hands in rare surgery. AP
2.World's first face and hands transplant gives New Jersey man a second chance at life. CNN
3.'A second chance': first successful face and double hand transplant completed. The Guardian
4.Doctors pull off rare double transplant to give man new face and hands. Sky News
5.探究「变脸」移植的风险争论. 长庚医讯
6.Historic double hand transplant does not turn out well for Augusta man. The Augusta chron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