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天 作者/王力光
【总第256期】
特约顾问
李清湖(北镇市平安协会会长)
王桂兰(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邵萍(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那个夏天
作者简介
王力光,女,满族,大专学历。笔名:魅力之光。辽宁省北镇市人。辽宁省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小小说。在许多平台发表作品,2014年出版诗歌散文集《魅力之光》。
1
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那年,我八岁。
八岁儿童,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然而,那时候,每个人每天只有3两带皮的粮食,吃的不是野菜就是玉米棒子,玉米皮子磨成的淀粉,吃得大人孩子消化不良,瘦得皮包骨,我家挨肩的四个孩子,整天饿得饥肠辘辘,苦不堪言。
这年夏天,为了填饱肚子,我带着饥饿难忍的两个弟弟,疯狂地在大自然里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开始我和弟弟们逮蚂蚱吃。将逮到的蚂蚱放到烧热的锅里,然后盖上锅盖,待一阵“噼噼啪啪”响过之后,蚂蚱个个变成了焦黄色,撒上一小把盐末,放嘴里面一嚼,糊香糊香的,真好吃!俗话说得好,“蚂蚱腿也是肉”,我们吃到肉啦!
2
那年夏天,天大旱,旱得村西边的小河见了底儿。一天午后,我和弟弟们到小河边逮蚂蚱,发现小河的淤泥中布满了小孔儿,每个小孔儿过一会儿冒出来水泡泡。好奇的我暂时放弃了逮蚂蚱,下到没小腿的淤泥中,用手抠正在冒水泡的小孔儿,一抠,竟抠出来一条一拃长的泥鳅。我心里一动,赶紧又挖另外一个小孔儿,又是一条!看着这眼前数也数不清的小孔儿,我知道了,这片淤泥中,有大量的泥鳅!我兴奋的不得了,立即跑回家取来了脸盆,领着弟弟们在淤泥中挖开了。
我和大弟用两只小手一个小孔儿一个小孔儿挖,小弟拿着脸盆。我们每挖到一条泥鳅就乐的手舞足蹈,连淤泥带泥鳅捧着,双手一挤,泥鳅便“呲溜”一下跳到盆里。一个下午,我们挖到大半盆泥鳅。
妈妈收工看到我们挖了这么多泥鳅,很高兴,马上把泥鳅放到一盆清水中,然后点火烧水。水烧开后,便把吐净淤泥的泥鳅捞出来,放到大锅里,盖上锅盖,泥鳅一阵乱蹦,泥鳅便一个个直挺挺地成了小棍儿。油是没有的,只放了一把葱花,放些大酱。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鱼味儿飘出来了,这天晚上,一家人喝着鱼汤,就着糠饼子,吃得格外香甜。
没过两天,我的秘密被伙伴知道了。很快,小伙伴们端着盆到了这片淤泥中,个个撅着小屁股,挖开了。每挖到一条,便兴奋地尖叫一声。
3
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聚集在这片淤泥中,人们沸腾了,这片淤泥沸腾了,仿佛这片淤泥中的泥鳅永远也挖不完。几天之后,当我们挖过的地方恢复原状后,淤泥中又生出许许多多冒泡泡的小孔儿。当我们把整个淤泥塘都发过一遍后,又从头继续挖。挖啊,挖啊,挖得两只小手都不能攥到一块儿,有的被泥中的硬物划破流着血也接着挖。第二天,手指肿成了小萝卜,往泥中一插,便钻心地疼。但已尝到饥饿是什么滋味的我们,为了一张嘴巴,每挖一下,咬牙坚持。就这样,好大的一片河床,在不到一个夏季的时间里,被我们这些孩子,用一双双小手,给翻了好几遍,那些不计其数的泥鳅也让我们这些孩子,度过了那个最难熬的夏天。
现在当年我们挖泥鳅的小河塘,已经变成了鱼塘。鱼塘主人养的是鲫鱼,草鱼,泥鳅很少了。但是,阴天气压低的的时候,仍可以看到它们一窜一窜地跃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每当我回老家时,总要到鱼塘转转,回想那个挖泥鳅的夏天。
国画 王永会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顾问简介】
汪毓铎,男,1960年8月生,1979年7月毕业于北镇高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硕导。九三社员。大连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毕业,主要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教科研工作,任职以来,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等学术论文近30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5部,主持完成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专利两项。
刘兴龙,男,满族,1960年11月生,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现任市委宣传部学习室主任。从事宣传工作近30年,爱好文学创作,许多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在锦州日报、关外文学、满族文学、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发表。《中国船》、《亲情》等作品荣获锦州市国庆征文一等奖,全国青春文学征文、屈原杯征文优秀奖。现为北镇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 管
庞凯 屈连志
总编
程占全
业务总管:晴耕雨读 阿敬
编辑制作:程思 艳玲 孙静
演播团队:晴耕雨读 郭战 成功 百惠 阿敬 月华如练 王丽光
图片提供:贾辉 田文阁 厚德载物 凤展翅 喜盈门 于迁等
宣传推广:崔盈 心本然
北镇广播电视台
往期精彩回顾
▏王力光作品欣赏
| 徐家林作品欣赏
▏张利杰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