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钱没有兴趣

马云没有,我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坦率承认逐利求富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并不需要隐晦掩饰。

喜欢钱,先来了解下钱的历史?

金饼,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五铢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钱是什么?钱是货币,货币是指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中,自发的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在商代就有了货币,此后货币形制不断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不同。

《史记》记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说明上古货币有龟、贝、金、布、刀等多种。

贝币

贝币产生于距今3000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海贝具有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坚固耐磨、不易破碎、适合贮藏等特点,将海贝晒干,背面磨平,有时再加上一个穿孔,就可以作为货币使用,兼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方面的职能,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为理想的一种货币。

贝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贝币,商,国家博物馆藏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仿制贝币开始出现,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铜贝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在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均有出土。

铜贝币,战国,国家博物馆所藏

铜贝币,战国,国家博物馆所藏

大量仿贝的出现标志着贝币已无法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布币与刀币

铜贝币的出现证明我国在殷商时期已进入金属铸币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形成时,首先借鉴了农具和手工业工具的形态,产生了刀币与布币。

由古代农具镈(bo)转变而成的古铜币称为布,是金属货币的第一种形态。布币保留着镈的外形,似“铲”,也称“铲币”,已完全失去实用价值,成为真正的金属货币。

布币按照时间顺序,由空首布演变为平首布。空首布更为立体,是实用器镈向货币转化的初级状态。平首布是一个平面、形似铲状的薄片,钱体变小变轻,因形制不同,又分为桥足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等。

银空首布,春秋,河南博物院藏

“需”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上海博物馆藏

“安邑二釿”布币,属于平首圆肩方足布,战国,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刀币为春秋战国时期所铸铜币,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成,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其形制模仿一种青铜刀削的形状,一般作凸背凹刃状,上部为刀身,下部为刀柄,尾部有环首,包括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大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

齐大刀,战国,上海博物馆藏

“西刀”尖首刀,战国,上海博物馆藏

齐六字刀,战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刀币,东周,中国文字博物馆藏

秦半两

战国时期出现了圆形的货币,中有圆孔或方孔,起源于古代的纺轮或玉壁,外形简单、制造方便、便于携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废除贝、刀、布等货币,在战国秦国半两钱的基础上改进,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货币“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杂乱、大小悬殊、重量不一的状态。秦半两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这是“方孔圆钱”的开端,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了下来,一直沿用到清末。

秦半两,秦,国家博物馆藏品

秦半两,秦,上海博物馆藏品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

新浪微博:@海昏侯@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

博物馆官方网站:上海博物馆,江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参考文献:

朱尧.货币元祖——贝币的文化[J].商情,2015(10):44-44.

苏明静,李凤丽.论中国古代贝币的产生[J].艺术品鉴,2015(12).

唐晋源.空首布的演变[J].收藏,2013(7):84-85.

于欣.中国古钱币发展及在当今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5(3):92-93.

孙梁凯.《史记》与古代货币金融思想[J].品牌研究,2018,No.15(03):191+212.

周少华.平首布和刀币欣赏[J].收藏界,2013(9):84-87.

邵小翠,鹿习健.试论刀币起源[J].华夏文化,2016(3):33-35.

方景荣,王金广.论秦朝钱币——秦半两[J].美术教育研究, 2011(12):11-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