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作品《黄金时代》中,主人公王二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自述:“那一年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这是王小波借主人公之口道出的,在物质贫乏的70年代里,那一代年轻人心中暗涌的最真切的欲望。

在书本之外的同一个时间轴上,此时此刻,也有一个同样风华正茂的21岁青年,正欲迎来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然而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磕开了一道裂缝。

患病的青年曾无数次想要一死了之,在病床上,在轮椅上,在黑暗中,他一次次凝视深渊,试图与这个世界相决绝。但是最终,他学会了要仰起头,看着太阳。这个不幸罹患重病的青年,就是21岁的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散文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曾担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史铁生与地坛

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作品,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其中有一篇《我与地坛》的节选。至今,有些段落还依旧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最初带给我的震撼与动容,都是源于这段话。曾经年少的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双腿,到底要忍受多少黑夜挣扎与痛苦才能继续活着,一个人又要拥有何等心胸与化解之力,才能从失去双腿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今,重读史铁生的这些文字,我在他笔下的地坛中找到了答案。

史铁生很多散文中提到的地坛,是北京的一座废园。对普通人而言,地坛只是一座荒芜、破败的园子;但对史铁生而言,地坛则是他的精神港湾与灵魂栖息地。

1972年,史铁生在延安插队的过程中,因身患尿毒症而不得不返回北京治病。病床上的他,还希冀着能够回归原本正常的生活。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治病结束的日子也正是他轮椅生涯的开端。他失去了双腿,那一年,他二十一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岁月。

从此以后,史铁生性情大变。他一度祈求上苍,宁可死亡也不要忍受这身体的残缺与精神的折磨。

也许是同样承担着世界赋予的不完美,冥冥之中的指引下,史铁生来到了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地坛是神明一般的所在,如同上帝在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所派来的一位智者,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等候多年,等待着为这个失意的年轻人指点迷津。

史铁生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从春夏秋冬到生死枯荣,地坛也为这个失意的残疾年轻人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从花鸟的色彩、阳光的温度到丛中生物的窸窣响动,地坛用时间培养了这个年轻人对万物的敏锐;从自怨自艾到对世事无常,众生皆苦的领悟,地坛用时间激发了这个年轻人对世人的悲悯;从“我”的车辙到母亲的脚印,地坛用时间帮助这个年轻人沿路找到了爱的本质;从“求死”至“向死而生”,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地坛陪伴这个年轻人走向中年。他不再年轻了,也终于参悟生死,并奉劝世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史铁生与地坛的对话就这样持续了十几年,地坛不语,但是那些地坛当下没有给予他的回应都在时光中为他一一做了注解。那些地坛所赠与他的敏感、悲悯、参悟与爱为他的人生开辟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史铁生与文学

史铁生找到的这条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开的一条路。自从双腿瘫痪后,史铁生所能胜任的工作便非常有限。他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似乎除了命运给予他的这些苦难与难题以外,一无所有。

但是,在现实看来并不是。巴尔扎克曾说: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的确,史铁生没有为这些苦难所击垮,而是转而将它们作为自己写作的养料,诉诸笔端。

史铁生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是对于这样一份“业余职业”,他把自己的才华与敬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尿毒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十一年里,史铁生先生依靠每两天进行的一次血液透析维持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活法。

透析是什么?就是把一个人全身的血液抽出来重新过滤一遍。每次做完透析,先生手上的血管就要被针扎成粗大扭曲的蚯蚓状,这是常人很难接受的一种疗法,但是先生却整整坚持了十一年。

可以这么说,史铁生几乎每日都在生病,但是他依旧笔耕不辍。细心的读者统计过,《病隙碎笔》一书共20万字,而先生一共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平均算下来,先生一天只能写一百多字。但是情况通常是这样的,先生只要尚且清醒,哪怕在病床上也保持着坚持写作的习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这样,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史铁生生命的最后一天,先生都依旧保持自己的创作热情与习惯。

2002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写道: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这样一段颁奖词,印证了史铁生对待文学一生的态度:为活着而写作,为写作而活着。

拿破仑曾说过:“世间各种书中,我独爱以血写成者”。史铁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都是让人不忍卒读的一些作品。因为他笔下所描摹的故事,表达的情感大多数乃是亲身经历之作,期间夹杂的真实与痛感总能直击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史铁生与命运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充满热血与理想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70年代的青年,是完全见证了祖国成长的全新一代。

他们深受教化,充满理想,在激情燃烧的年代里,他们跃跃欲试,盼望在热土上挥洒青春,实现理想。史铁生也在这群人之列。因此,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他积极响应。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他也许已经回到家乡,谋得一份职业,过着平凡人的一生。

但是如果命运这样发展,这个世界上便就此少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因此,命运对于一个人究竟是摧残还是成就?这不是一个很快就能被回答的问题。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被摧毁是从他心灵的自毁开始的。除此之外,那些不能摧毁你的,将会使你强大。

史铁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是中国式的保尔·柯察金。史铁生和保尔的共同点,不仅是因为他们都饱受残疾的折磨,更多的是两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珍重。

没有一个人的命运是完美无缺的,更没有人能超越人生本身的不圆满。史铁生曾在书中将自己无法改变残疾的事实,与世界短跑冠军刘易斯最终被超越的现实做了一个对比。

体格健全的运动员,和一个肢体残损的人都有自己终其一生,渴望超越的局限。残疾之人恐慌的是,生活之中的活动要被处处受限,因而产生内在的心理自卑。运动员的恐慌是,他一直在努力达到某个目标,或者避免被超越。

因此,两者之间不见得谁就比谁更加不幸。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终归是一个从缺憾奔向完美,但又永远无法达到的追逐过程。上帝公平地在世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个人以局限。

既然,残疾注定是自己无法解脱的一个局限,那么,不妨学会去接纳,倘若一时无法接纳,那便不如去寻找,寻找上帝为你留下的另一扇窗户。

在这一点上,史铁生和保尔两个人都做到了。他们没有完全被短暂的痛苦冲昏头脑,他们只是为自己的理想另辟蹊径了。这是世界上少有人所能领会到的一种终生浪漫。

莱昂纳德·科恩曾在《颂歌》中写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每个人的生命也有不同的裂痕。因此,愿你在看到裂痕的同时,找到那束光。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0)

相关推荐

  • 苦难的重解

    苦难的重解 --读<我与地坛>一书有感 桐浦镇小   张跃 我早年接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高中时代,那时候学习课文单纯为了学好语文收获知识,背词语.课文梗概仅仅为了得 ...

  • 读《我与地坛》所感

    读《我与地坛》所感

  • 史铁生《我与地坛》: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此一篇立着

    2018年1月4日,史铁生诞辰67周年,"写作之夜编委会"举行了一个纪念史铁生的活动,活动会场挤满了人,有史铁生的妹妹,还有他生前的好友王克明.庞沄.王耀平以及孙立哲等人. 现代哲 ...

  •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遇见的都是天意 拥有的都是好运 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陈希米嫁给双腿瘫痪的史铁生:她嫁给了爱情,可惜结局却可悲可叹

    史铁生,一个双腿残疾需要做轮椅的人被大众熟知,和一篇写北京公园的文章分不开.他毫不隐瞒自己身有残疾的事情,而是把它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中,把这种上天赋予的磨难,过成了一条凝重而又厚重有质感的岁月之痕.至少 ...

  • 句子 | 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句子虽短,总能入心 平庸把你的心灵烘干到没有一丝水分,然后荣光才会拨动你心灵最深处的弦.--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我本是槐花院落闲散的人,满襟酒气.小池塘边跌坐看鱼,眉挑烟火过一生. ...

  •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一旦我们走过舒适圈,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其实类似的我很不想写,只是今天心里烦躁,和大伙聊聊吧,  (1) 刚刚一个堂叔打电话过来,说他们已经到家了,问我什么时候到屋里. 我沉默了好久了:" ...

  • 郭凯 | 万物都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是『思想周刊』的第160篇文章 -  始 - 今天是2018年兰州国际马拉松开跑的日子,一双双耀眼的跑鞋踏动着夏日的鼓点,整个城市随着穿城而过的黄河一起在欢悦的流动,阳光的日子,朝气的街巷,所有人都 ...

  • 陈徒手:重逢史铁生,地坛那个轮椅上抽烟的人

    ZY 史铁生在地坛 重逢史铁生 作者 |  陈徒手 来源 |  转自 新三届 1988年秋天我新婚住在北新桥三条一号大院,与史铁生的雍和宫旧家相距不远,闲来无事,时常去史家打扰.铁生老父亲戴一付老式眼 ...

  • 史铁生:《我与地坛》|经典朗读

    郑在朗读 <我与地坛>(节选) 作者:史铁生|朗读:郑伟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 ...

  • 史铁生《我与地坛》:与苦难较量,你强它就弱

    史铁生是一位轮椅上的作家,他对生命的哲思和对儿时的回忆全都写进了<我与地坛>这本集子里.中学时代,早就学过了他的<我与地坛>,甚至课外也阅读过那篇著名的<合欢树>. ...

  • 我去了史铁生的地坛

    地坛我去了很多次,从来没有为一个人而去. 这么说好像也不对,地坛是明朝嘉靖皇帝建设的,我去一个景点,大多是冲着它的人文内涵去的.地坛是三山五岳的神仙牌位所在地,神都是人的仙化,看神也就是去看人. 再进 ...

  • 纪念史铁生逝世10周年|史铁生: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二泉夜读第1609期] " 明天是作家史铁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 地坛,就像是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即使不在地坛,早已搬到了远方,地坛也已经不复从前的模样-- 但它见证了史铁生的人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