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瓜蒂散医案两条与太阳坏病提纲两条

附一;瓜蒂散医案,闫云科医案;

  陈某,女,25岁,某大学教师。幼时病哮喘,多方寻医,时效时不效,后经中医治疗五年未发。彼炯炯睿智,容光藻逸,学校之外另有兼职,皆胜任之而无倦意。近因变天哮喘复作,白昼尚可工作,至夜则呼吸急促,喉中发哮鸣音,、胸满如窒,呼气困难,不得平卧。服强的松片、用沙汀胺醇喷雾剂,初有效,继则亦无济于事。鼻塞咳嗽,涕清如水,痰多清稀白沫,背恶寒,手足不温。胃纳呆,口不渴,大便日一行。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滑。脉证观之,此外感风寒,内宿痰饮,气道阻塞,是以哮喘也。《证治汇补》云:“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治当外散非时之邪,温化胸膈之痰,气道畅快,则哮喘何来?拟:

  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5克,半夏15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二剂

二诊:药后当晚哮喘未作,鼻通畅,恶寒止。停药两日复哮喘。仍发于子夜,端坐至天明,恶心欲吐,胸满食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滑。表寒已去,喘息不止者,中虚饮盛也,当温药和之。拟: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5克,五剂

三诊:哮喘止,痰涎减,诸症皆轻。然药未尽剂,子夜哮喘复起。窃思,哮喘反复发作者,痰饮宿久筑有窠囊也。温化之治,仅治其标,难尽其源,是以如潮泛溢也。秦景明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金子久云:“治痰不治窠囊之痰与不治等也。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莲子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剥落则难。”故需峻药荡之,今胸满呕恶,病邪向上,当治以越药;

  瓜蒂散3克,豆豉15克,煎汤送下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59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四诊:药后二十分,呕吐痰涎三碗许。当晚安睡至晨,翌日神气清爽,呼吸畅快。胃纳增,畏寒不再,十余日来哮喘未发。云:“多年疾苦,原来病根在胃。”善后之治,拟六君子汤崇土填臼。并嘱避风寒,少肥甘,节晚餐,以防痰饮复聚,窠囊再成。

论;近因变天,哮喘复作,此是皮毛伤寒而外闭,肺气内郁,津液凝瘀,而为停饮也。肺中壅满,则呼吸困难。肺气逆冲,则鼻寒咳嗽,涕清如水。表闭肺郁,则苔白滑,痰饮郁格,则脉细滑。麻黄汤解表,加附子细辛,温化寒饮。表寒已去,仍喘息不止者,苔白滑,脉沉细滑,又用温药和之。药未尽剂,子夜复起,此病为实,胸有寒痰,阻塞窍隧也,瓜蒂散吐之。

附二;瓜蒂散医案四例,摘自网络

1 薛某,男,34岁,患精神病,半年后发展成为“狂燥型”,患者时而狂燥妄语,登高弃衣,不避亲疏;时而狂叫怒骂,狂奔乱跑,哭笑无常。脉象滑数而无力,舌尖红,苔黄腻。此为痰火上扰,蒙蔽心神。随疏以“瓜蒂散”加减,

瓜蒂6克,小豆2克,郁金6克,捣为细末过箩。令其次日晨,温开水冲服,服后约二小时,患者烦满不适,涌出大量粘性很强的顽痰,吐后精神疲惫,狂燥顿减,安睡二日。余又自拟活化汤。温胆汤加胆南星,调治月余而告愈,至今已十五年未复发。

论;本条就是典型的,上焦痰实,而发阳狂。痰壅君火,火扰心神,神乱而发阳狂。舌尖红者,心火不降也。苔腻者,肺中津液凝瘀也,发黄者,胃气不降,火逆上扰,胸膈湿热瘀蒸也。脉滑者,痰饮郁格也,脉数者,心火炽盛,热痰壅于上焦,阳盛而发狂也。观张锡纯芒硝解则知。

2 贾某,男,40岁,初患病时,思想涣散,神志痴呆,言不由衷,继而出现狂燥,失眠,两目怒视,骂詈号叫,逾垣上房,甚至毁物伤人。诊其脉数而有力,唯寸独滑,舌红而苔黄,此乃痰火上扰清窍。急当“引而越之”。与瓜蒂散加郁金6克,一服后吐出涎半盂,狂燥止,诸症见轻,后又用越鞠丸汤,安神定志丸汤,血府逐瘀汤,调治而愈。

3 张某,女,32岁,自觉胸中满闷不舒,头昏目眩,心烦不安,同时欲呕则呕,脉滑疾,舌苔厚腻,此痰阻胸中,投以甜瓜蒂3克,赤小豆2克,郁金8克,栀子8克,捣为细末冲服,得吐后病愈。

4 齐某,男,28岁,近月余自觉头痛昏蒙,两目眩眩,胸膈痞闷,体乏纳呆,诊其脉弦滑,舌苔白腻。与服瓜蒂散加郁金,瓜蒂3克,赤小豆2克,郁金8克,捣为细末冲服,一剂得吐,诸症若失,唯身体疲惫,静息两日而愈。

论;此四条病例,脉皆见滑象,舌苔皆见厚腻,病象皆是上盛。

太阳百三十三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 伤寒,吐下后,而又发汗,阳虚生烦,脉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疼痛,缘阳亡土败,胃气上逆,碍胆经降路。胆脉自胃口而循行两胁,胆经壅塞,故心下痞而胁下痛。胃口堵塞,肺气不得下行,故上冲咽喉。肺胃上逆,阳气升浮,旋转不宁,故头目眩冒。甲木痞结,经脉不通,乙木不达,木陷生风,则经脉动惕,久而成痿。心下痞硬不解,则经脉动惕不止。心下痞硬不解,则痿不治。故治痿者,独取阳明也。阳明降则经脉通。

2 痞证一成,久不解者,足痿而不用也。痞结不开,木郁则胁痛,木郁生风,经脉动惕。经脉动惕,现代帕金森证手摇腿抖肢摇振颤,即是此证。本条,重点在于心下之痞,痞因误治而来,久而成痿。

按;古书中有膏盲之病,又正对以下之位,伤寒未言及,余觉膏盲病就是痞证。痞证都是坏病,依仲景之法理,则痞可救逆。

太阳百三十四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令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者,是汗后阳泄,营卫俱虚,营血内陷,弱而发热,卫气不出,则见恶寒;此发热恶寒是汗后虚,区别于表病的发热恶寒。因复下之,阳亡土败,心下痞结。汗泄其表,下泄其里,表里俱虚,内外之阳气并竭,无阳则独阴,复加烧针,以泻心肺之气,因而胸膈生烦(本来有痞,泻而更烦);若面色青黄,皮肤润动者,此为土败木贼,风动而经郁也,其病难治。若微色黄,无木邪之青,手足温暖而不冷,是土气续复而无木邪,四末阳回而非独阴,其病易愈也。

1 本条坏病,表里俱虚,无阳独阴,此病难治。对比太阳六十三,表里俱虚,虚能自和而病愈。太阳九十九,表里俱实,实能自和而病愈。本条表里之阳俱虚,无阳独阴,故为难治。

2 李可老中医书中言,执伤寒之牛耳而统万病,万病不出六经,此为真理,六经之杂象,唯太阳最杂最乱,学会太阳之篇,余下五经不难,善治者治其皮毛也。学会太阳则知中医治病的思维逻辑,则知阴阳脏腑,内外之寒,表里虚实,汗吐下泻之理。

《伤寒论》太阳中下两篇,全都是坏病之理与救逆之方,全都是仲景在教中医病理,这是一整套的中医系统的基础理论,无奈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不能静心研究医理,却急功近利,速求神方灵丹妙药,不仅不会辩证论治,反却说治病学医要走出《伤寒论》,不要沉迷,要多临床,多少年前就犯下的错误直到今天,仍不能改,这就是不细读仲景之过,《伤寒》序中早已说过,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便处汤药,一直到今天,两千年没有多大的变化,并且在堕落中传承,只剩下一棵《伤寒》枯树,在苦苦支撑。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医会变成玄学巫医。

(0)

相关推荐

  • 卷四164,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     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谓也.    注 太阳病不解,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     ...

  • 卷四124,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注 太阳病脉浮缓而弱,中风脉也:发热汗出恶寒,中     风证也.不呕则里气和,缘何而有心下痞证?此必     以医下之故也.如其不经医下,邪热自传于里,病人     不恶寒而渴者,此邪去太阳, ...

  •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 阳明病篇 第三章 阳明病上越病势

    原创 郭生白 本能学堂 今天 第三章  阳明病上越病势 阴明病是伤寒病在里病位引起的阳性抗御过程.在阳明过程中,邪在上则表现上越的抗御趋势.由于胃的功能特性,以呕吐为其抗御形式.所以因其上越之趋势而用 ...

  • 《伤寒悬解》——坏病提纲两条

    太阳百三十三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 伤寒,吐下后,而又发汗,阳虚生烦,脉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疼痛,缘阳亡 ...

  •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坏病(总纲两条)

    伤寒悬解卷四            太阳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之五苓散证

    昨在发的图不清晰,今天附上两张清晰的大图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

    太阳六十一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汗出表解,而大烦渴不解者,此大汗出而亡津内燥也,脉洪大者,肺胃之热燥也.汗出表解,津液亡泄,但生内燥,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火逆

    太阳六十六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湿盛五苓散证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

    太阳七十三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中气大虚之象

    太阳七十五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1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是为逆治.汗出阳泄,土败胃逆也.若更发汗,一逆在逆,阳败土崩,又见太阴之陷利,脾陷胃逆,必吐下不止. 太阳七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