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雨丝】| 袁如国作品:第一次看《红楼梦》
第一次看《红楼梦》
袁如国作品
那天听老师在课堂上讲《红楼梦》里“宝玉挨打”的一段故事,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接触越剧《红楼梦》的情景。
那是1976年深秋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我从生产队长处得到一个好消息:晚上妙林村大会堂里将用电视机播放越剧红楼梦!
这消息来得有点突然,我半信半疑,却又忍不住心中的雀跃和激动。但在兴奋的同时,我又很是犯难:晚上还有很多的事等着我去做呢!那一年,父亲已经病故。我是家中长子,理所当然挑着家里的重担。
放工回家,我快速挑起两只空箩筐奔到自留田里,割了满满两箩筐卷心菜,这是准备明天早晨挑到县城市场上去卖的。两箩卷心菜刚挑到家,连气都还没缓过来,就挑起两只粪桶出门……把晚上必须做的事情赶紧做好,速度比平时快了一倍。
袁如国作品
扒了一口饭,我脑海里还在想着剩下的活计该怎么办,双腿却已经不听使唤,直奔妙林大会堂。
大会堂是拆旧翻新的,模仿县城电影院,里面安装有六百把左右的座椅。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电视,妙林村领导决定,除了最前面留两排座椅照顾年岁大的老人,其它椅子全部暂时拆除。人们常用“座无虚席”来表达一场戏的热闹,那天晚上的大会堂却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或许只有用“站无空地”,才能表达出真正的“爆满”。
看着那小小的黑白屏幕中出现“上海越剧二团”的字样,听到那回荡在夜空中的优美声音,才二十出头的我几乎情难自已。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越剧红楼梦。全剧中不管哪一段、哪一句都是如此的动人心扉,柔润、婉转、缠绵、唯美,声声入耳,我早已听得入迷陶醉。那一晚的秩序也出奇地好,所有人都安静地看着听着,没有拥挤,没有推搡。对一群没什么文化、大大咧咧的“泥腿子”来说,这几乎是匪夷所思的景象。或许是因为艺术的魅力,那一晚,妙林大会堂看电视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沉浸其中……
袁如国作品
回到家已近深夜,我吃点冷饭垫些肚子,就开始晚上急需做好的活计——修整卷心菜。只有修整过的卷心菜,才能在明日卖个好价钱。我的双手快速干活,可脑海中却全是红楼梦的唱段,好几次会情不自禁的学唱出声。这一夜,我整宿没睡,身体的疲惫无法言说,可心中却涌动着无限的激情与向往。
凌晨二点,我挑起修整好的两箩筐卷心菜出门去县城,挑累了小憩的时候,抬头看到皎洁的月亮与闪耀的星空,脑海中不由闪过一个奇异的期盼念头:以后,会不会有一天,我们每天都能看电视、听越剧,每一天都有很多的娱乐时间可以看《红楼梦》、《碧玉簪》、《盘夫索夫》、《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看其它自己想看的电视?将来,会有那样的将来吗?
…………
我从旧时的记忆中回过神来,不由自主地笑了: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现实中的“将来”会比我梦想中的那个“将来”还要更神奇更美好!四十年前的蹉跎与辛苦已经逐渐离我远去,可那一夜在妙林大会堂别样的热闹与沉醉,早已印在我的心里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袁如国,1955年7月出生,因家中贫困,初中就被迫辍学。但从小就喜欢读书,喜欢挑战自我。1984年成为高塘乡人大代表,兼水泥预制品厂生产厂长,见识了更加广阔的天空。1987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包轧石厂,成为村里的万元户。1996年承包北仑二建公司水泥预制品长,担任厂长。后经历起起伏伏,有过风光无限,也有过黯然神伤。退休后开始向往“采菊东篱下”的安逸生活,每日品茶、阅读、书法,未有间断。现为老年大学文学班与书法班学员。
故乡,藏不住母亲劳碌的身影。母亲于我,这一生一世,都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母亲是美丽的。还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盘起长长乌黑的秀发,那温柔似水的眼眸里,似乎让孩儿读懂了做为乡村的女人,那独有的染着明山秀水特质的善良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