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观点 2024-07-30 03:39:47 苏轼 墨竹图轴 纸本墨笔 98cm×42.5cm 苏轼的观点文/卜寿珊1.「士人画」苏轼第一个提出“士人画”术语,并以此来对抗专业画家。他在朋友宋迪的侄子宋子房的一幅画上题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chu)秣(mo),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士人画”这个提法,看起来正是董其昌“文人画”观点的先声。显然,苏轼的定义不适用于特定的艺术风格,而只是表达了画作的一般特征。因此他的观察基本上与郭若虚(北宋绘画理论家)相同,但郭若虚重视画家的人格;而苏轼更在意画家的社会身份——职业画家即是“画工”,只有以画自娱才能称为“真士人画”。郭若虚曾撰写宋代画史著作《图画见闻志》“士人画”的提法,在苏轼其他著作里再没有出现。他更常使用的话语模式是:艺术家是诗人,而不是画匠。他在对比唐代诗人王维与专业画家吴道子的画作时暗示了这一观点: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he)谢笼樊。此外,在士大夫燕肃的一幅山水画上,苏轼写道: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燕肃《春山图》他更这样赞扬李公麟: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龙眠居士本诗人,能使龙池飞霹雳。“龙池霹雳”的典故来自杜甫的一首诗,据说,曹霸画出唐明皇最喜爱的骏马,于是龙池里响起霹雳,这是精湛画工的体现。事实上,苏轼是在称赞李公麟是个好画家——因为他是个好诗人。李公麟《五马图》在唐代,阎立本被称为“画师”,这是一种轻蔑的称呼。到了宋代,士大夫们依然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在苏轼与李公麟合作的《憩寂图》的题跋上,他们明显透露出这种带有社会地位的倾向。在诗中,苏轼开玩笑地称李公麟是“前世画师”,而把王维的意味给了自己:东坡随时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在苏轼看来,一个君子不能仅仅是个画家,他应该是个学者或者诗人,至少也是个书法家。这成为文人们的基本态度,他们通过社会地位来划分画家,而不是艺术风格。他们的绘画宗旨自然也不同于职业画家。例如苏轼曾记录下好友文同的事迹——当有人拿着缣素来求画时,文同反应激烈:“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此为袜。’”文同《墨竹图卷》这种不以画换取钱财的行为,也被苏轼用来赞扬山水画家朱象先:松陵人朱君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在苏轼看来,君子不能为了盈利而作画,朱象先的行为虽然有些极端,但依然受到人们的敬慕。郭若虚为这些隐士进行了特别的归类,称其为“'高尚其事’以画自娱者二人”。郭若虚不在苏轼的朋友圈子里,却与苏轼的陈述类似。因此可以说,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看法。 2.「神似与形似」还应当注意的是苏轼关于绘画的其他两个方面的论述。一个是对于形似的态度;另一个是绘画技巧。关于形式的论述是他最有名的一联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苏轼强调艺术的表现功能,这些线索确实为后来文人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然而,苏轼在这里主要着眼于创作的过程,而不是作品。只有到了后来的董其昌,才把这联诗用于风格的表述: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根据董其昌的观点,自然审美的效果不同于艺术。从元代开始,山水画并不是希图取得自然效果。到了明代,绘画更明显成为了一种风格模式,而不是寻求再现事物。但苏轼也并不完全否认艺术的再现方面,对他来说,一幅画仍然是自然世界的有效影像。他的一些作品提示了这个观点,比如在他儿子苏过(1072-1123)的竹石图上,他题诗: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写真”和“传神”都出现在诗里,这些是用于人物画的术语。文同(字与可)是以画竹而闻名的文人画家,苏过的绘画是他父亲苏东坡传授的。苏轼认为他们抓住了事物的形似,自然应该受到称赞。文同《墨竹图》他还在黄荃的画雀图上题道:黄荃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且不能,况其大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君子应当知晓世间各方面的学问,才能够摹写这个世界。这里的艺术问题仅仅为了说明这一点。苏轼确实认为一个画家应该熟悉自然。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中国美术馆藏 3.「人格与精神」苏轼对绘画的观点常常反映出生气勃勃的禀赋。他对于绘画和诗歌的标准是“天赋匠心”。他谈到自己的写作就像喷涌而出的泉水,自然而出,毫不费力: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对唐代的张彦远来说,绘画的最高标准就是“自然”,他劝告画家要超越自我意识。苏轼则把创作的过程同酒联系起来,这能激发他的灵感:枯肠得酒盲角出,肝肺槎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君家雪色壁。苏轼看来比较赞同快速的、无意识的行为,比如,依照孙知微的样子,他描写下一位给皇帝画肖像的画家: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这个术语“神授”,即“放任自己的手”,指出绘画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艺术家能够忘记手中毛笔,因为他已经成为笔的一部分。对于绘画技巧,苏轼最为自信的陈述来自下面几句: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诗句最后一联来自《庄子·达生》的故事:一个渡船人“操舟若神”,别人问他操舟是否能学,他回答善游者就能做到。这个寓言旨在说明,对于善游者来说,进入水里就像回到家里那般自如,以至于忘记身在何处。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位高人理所当然能成为作家和书法家,无需学习也能自如运笔。理论上说,书法训练是绘画技艺的基础;这当然是文同画法的基础。然而,明显矛盾的是,苏轼强调技术能力,在“道”(对生活与艺术的正确态度)与“艺”(艺术或者技巧、技艺)之间作明显区分。马和之《古木流泉图》苏轼天生地没有神秘主义倾向,对他来说,“道”可以简单理解为正确靠近生活与艺术。在文同的一幅画的题诗中,他提到了艺术创作就是将自我与对象融合: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苏轼提到了《庄子》的作者庄周,他还用了“嗒然”和“凝神”描绘一种入定状态。这种对艺术创作的阐释,也出现在《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里。里面的短语“以天合天”就是说木匠的天性已经融入木头的天性中,得以创造出完美的作品。牧溪《平沙落雁图》在苏轼另一首关于画雁图的诗中,苏轼引用了与此观点有关的典故: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在入神状态里,人的身体如同槁木,诗中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领受。野雁处于一种旁若无人的自然状态,而艺术家能够观察到。唐代张彦远便描述了这种绘画过程: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为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从这些诗可以看到,苏轼关于艺术创造的探索还是传统观点。要注意的是,苏轼并不常常使用这些术语。在另一方面,黄庭坚比较倾向于这种阐释。 宋 苏轼(传) 木石图 私人收藏 4.「创作的过程」关于艺术创造过程,苏轼有更为客观的看法,在他总结早期思想的一段话里体现出来: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没有常形,也就是说,它们的形态不是一种定势,会在不同时期产生变化。艺术家必须要感知它们的存在方式,知道是什么构成了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米友仁《杜甫诗意图》在绘画形式中,“理”是一种让人信服的正确观念。如果掌握这个理,艺术家的创作就能得心应手,并符合人们的期望。每一种事物都有一个“理”——即事物应有之道。因此,当文同被认为掌握了竹石枯木的“理”时,这意味着他能够在所有方面令人信服地呈现这些事物。最终,文同所得之“理”将他与竹子融贯为一,就创造出了优秀之作。理论上说,第一阶段的智力要求更高(掌握事物之理),但理与物合就说明,画家必须深入了解外在自然,不管这种了解是理性思考式的,还是神秘移情式的。对艺术家来说,这两方面的卓越素质都是必需的。只有像文同这样的高人逸士才能将天性融贯到竹中,受到启发,寻找到事物本来之理。 宋 苏轼(传) 折枝墨竹图 绢本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 苏轼(传) 偃松图 私人收藏 赞 (0) 相关推荐 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 苏轼不但文章和诗词写得好,而且书画都很出色.他和文同(字与可)是好朋友,文同也兼长绘画.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的作画,不过是发泄 "怒气",自求陶醉,并没有什么目 ... 胡迎建论黄庭坚的题画诗 内容提要:本文分三个层次:一.黄庭坚在题画诗中发抒他论画的见解与审美趣尚,认为画家须具备人品学识,其次要讲究画的形似.技法以及笔力,方能得心应手,在形似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力求做到神似,画中有" ... 观点|宋词之我见苏轼词豪放里的身世之感 全文1405字 建议阅读时长:7分钟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里面非常全才的一位作家,文作读书写字书法各方面无一不通,纵横捭阖,尤其是在词作方面开了一代豪放词风的先河. 读书先浅后深,总是这样.一开始 ... 苏轼的“士人画”观点 苏轼 墨竹图轴 纸本墨笔 98cm×42.5cm 苏轼的观点 文/卜寿珊 1.「士人画」 苏轼第一个提出"士人画"术语,并以此来对抗专业画家.他在朋友宋迪的侄子宋子房的一幅画上题道 ...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苏轼的书论观点,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 岳飞传世作品极少.就算这件罕见手札(图1),笔调和字形完全是胎息苏轼,惟妙惟肖.由此可见,苏轼在两宋时期的影响,不仅文臣青睐,武将也喜欢. 南宋 岳 飞 <与通判学士帖>(图1) 翁同龢( ... 观点 | 邓小南:从宋史的角度解读苏轼 今天我们来谈谈历史上的苏轼.我不是苏轼研究的专家,只能从北宋历史的角度提供一点个人的观察. 我们与苏轼之间,相隔近千年,但好像有一座"精神之桥",让我们能够心灵互通.他的精神世界, ... 【睿·观点】李海军:广东公路养护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的思考 名 家 讲 坛 暮春时节.繁花似锦. 4月13日-4月14日,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公路交通领域的2000名参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科技创新助 ... 郑板桥(1693~1765)节录古文苏轼《答秦太虚书》 郑板桥(1693-1765) 节录古文 节录古文苏轼<答秦太虚书> 图录号: 955 估价RMB: 400,000-600,000 成交价RMB: 747,500(含佣金) 郑板桥(169 ... 【观点】国外41位学者澄清“碳中和”的10个认识误区,特别是不能以“负排放”技术代替减排!< 来自瑞典.英国.奥地利.丹麦.德国.挪威.瑞士等国家的41位大学教授和学者(名单附后)联合发表文章,澄清关于净零排放目标和碳中和的10个误区. 气候危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无处不在.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 ... 专家观点:中欧铁路运输与海运完全不可比 微观层次,海运对中欧班列的成本和运输量优势极为突出.根据笔者从航运业界等了解到的情况,五六年前,中欧班列运输时间虽然能比海运节省1/3,但一个40英尺集装箱从国内到欧洲的铁路运输成本基本在6000美元 ... 苏轼的朋友圈 在你的生命里,可曾有这样一个人? 相知相交,彼此懂得. 纵使天涯相隔,依然思念不减,就算许久未见,情谊从未改变. 每次相聚,都可痛饮畅谈,细数过往,知己作伴. 就像苏轼和黄庭坚,滚滚红尘,惺惺相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