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VS理科生

             匕

文科生?理科生?

一勺风 | 文

这篇文章写于大学毕业之前,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我曾经一直觉得自己文科生。如今,已经做了一年半的文科生,身上还是时不时流露出改不掉的理科生气质。但我现在已经不再困惑,反而感到很庆幸。

高中以来,不止一次地有人跟我说:你应该学文。也有人常跟我说,我应该去读中文。每当这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嘴角微动,淡淡的一笑而过。或许,这个问题根本找不出答案,而且对与错都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假设代替不了现实。

记得当初文理分科,地理老师郭坤荣还有历史老师何凯和我谈了很久,他们说我走文科道路肯定不会错。他们都是我很喜欢的老师,一个是刚刚毕业没多久的女大学生,和我们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是有些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博学而善诱。但我当时似乎很肯定地要学理科,除了我那些很要好的“兄弟们”都报了理科,还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我当初认为,文科生的气质是通过多读书慢慢积累养成的,而理科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会是很多文科生所欠缺的,所以,自己选择了一边做理科生,一边“做”文科生。高考的失常发挥,也一度引发内心的思考:如果当初学了文科,会不会有很好的结果,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落魄?但最多也就是想想罢了,没有太多的追究。好在自己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文理兼容,涉猎很广,这也是当初决定学理的原因。

上大学后,我又修了英语。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英语不过就是一个工具,不用去当做专业来读。我一直不敢赞同这种观点,而我学英语后,也确实学到很多很多非英语专业接触不到的知识。英语其实也像我们的中文一样美,重要的是英文背后,也涵盖着孕育着厚重的文化,虽然明显不如汉语的源头深远。从英美文化,到英美文学,再到英语语言学,再到词汇学,再到翻译实践,我一点点地走近这个美丽的语言。这时候,我是一个文科生,能随声背出莎翁的十四行诗和狄更斯《双城记》里的名言,也会因将唐诗翻译成押韵的英文而高兴半天,还会为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发出一声惊讶的赞叹。当然,文科生远不止于此,他们会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大学里面,自己也认真读了很多书,大一时一门心思扑向中文和文化,大二时心血来潮读了新闻和经济,大三又开始读中国古典文学和政治经济学,大四又想读法律和哲学,甚至这些内容没有侧重地读了四年。我愈发发现,自己心里文科生的潜质,是多年以前就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政经文史哲,对我有着天然的诱惑,每当我读此类好书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读下去。考研时期有所“收敛”,但仍会时不时地“偷读”。也许我骨子里是偏执的,总妄想做一个“博学”的人,其实一个文科生真的不需要这样。

大学里因文字结识了很多朋友,有的近在身边,成为一生的挚友;有的远在各地,但仍不改相互欣赏,相逢不必相识。当然,也遇到了一些亲密无间,亦师亦友的好老师,鼓励你,点拨你,赏识你。像团委王老师的赏识,校报杨老师的抬爱,文法阚老师的点拨和鼓励,这些都是我珍贵的财富。至于,阚老师有必要多提几句。阚老师本是教我大学语文的老师,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形象,为人随和亲切,内修涵养,外显气质,特别注重生活品味,尤爱喝茶,对茶文化的痴迷丝毫不逊色于对中文。阚老师一直鼓励我去考中文,只是就像当年文理分科时一样,我心里没有答案,我不知道该去走哪条路。阚老师也很照顾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赠给我她的新书,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一直邀请我去她的雅舍品茶,却一直未得成行,毕业之前,一定登门拜访。

如今,大学已然近于尾声,虽说毕业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却也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如今,我已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但似乎我具有理科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具备文科生的敏感的神经和细腻的心思,只不过都不是很显性的表达罢了,说到底,我都是一个杂牌军,且不说战斗力如何,至少在编制上不是嫡系。不过这样也好,我还是会用”文理兼修,博学善思“来勉励自己,通过读书来兼容并包,通过思考和领悟有所精进,通过积累和沉淀变得厚重。

一战失利,失望悲痛之余,总结好经验教训之后,再一次检省了自己的路。这一次,我相信我选对了路,因为它把我的热爱结合起来了。我相信,接下来的路,无论艰辛与否,我都会走的很好。一条继续做文科生的路,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平淡,记得好好走。

最后套用狄更斯的经典句型来结束我的啰嗦吧,同时给出结论:这是一个文科生,这是一个理科生;这是一个很文科的理科生,这是一个很理科的文科生。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纠结还会进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故事未完待续。

是一张纸

铺开了

等着我们

写满文字

生活

微信号:WriteUrOwn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