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冶炼和铸造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冶炼和铸造资料介绍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冶铸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世界范围来看,铜是最早产生的金属,而我国古代最早冶炼和铸造的是青铜。它首先是用在制造生产工具方面,如铜斧、铜刀、铜凿等。同时,由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过程中战争十分频繁,这样,就出现了青铜兵器,如铜剑、铜戟、铜矛、铜盾、铜刀等。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铜制武器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另外,我国古代祭祀用的青铜器十分丰富,制铜技术也极其高超。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的牛首夔龙纹鼎、蟠龙兽面纹罍、日己方彝、折觥、燕侯盂等都是极有代表性的祭器。从这些祭器表面的图案,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祖先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审美情趣、艺术特征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已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尤其是铜钱的铸造,在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两千多年中,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货币体系,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证明。
中国古代的冶炼和铸造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冶炼和铸造资料介绍
在我国,青铜的铸造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根据考古发掘的证明,早在夏朝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熔铸青铜器了。到了商代,青铜的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纯熟的阶段,商代后期出现了像司母戊大方鼎这一类的大型青铜铸造精品。到了秦汉时期,在青铜冶铸史上又创出了新的杰作,如秦时曾集中全国的青铜武器,“铸金人(铜人)十二”,各重24万斤。而到了汉唐时期,青铜器铸品则更是大得惊人。熔铸青铜的铸型最初用石范,而后是泥范,泥范的工艺要求很高,其工艺措施也很复杂,比如造型材料要求精选的质地纯净、耐火度高的沙泥进行炼制;铸型表面的泥还要用水淘洗出极细极纯的澄泥,才能塑造出精细的花纹,达到较高的清晰度和准确度。造型工艺以分铸法为主,即先浇注几个部分,然后再将其连成一起的铸造方法。后来,又出现了叠铸法的泥范技术,就是把许多范块或成对范块叠合装配,由一个共同的浇道进行浇注,一次可得到几十甚至上百个铸件。此外,金属型铸造和熔模铸造是我国古代的另外两大铸造技术。金属型铸造主要是铁范,在战国时期就有铁范存在了。我国在战国和汉代时期曾用金属范铸造钱币。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我国还用铁范制成了大炮。熔模铸造又称“失蜡法”,是用蜡刻划成模,放在桶状容器里,经过用澄泥浆多次浇淋后,撤去桶板,加上含有盐和纸筋的细泥和背泥,做成铸型,然后用火烤出蜡,浇注即可。这种铸造方法有独到的特点,艺术性极高,如故宫、颐和园的铜狮、铜鹤、狻猊等,都是失蜡法的杰作。
在我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出现较其他文明古国要晚几百年,但我国冶铁技术一经出现,很快就制造出了生铁,使我国的冶炼技术后来居上,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而在我国,早在春秋晚期就已经能够炼出生铁了。到了战国,铁器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了。生铁发明之后,古人很快就认识到通过某些热处理方法,可以改变白口生铁性脆、易断裂的毛病,创造了强度高、韧性强的可锻铸铁。铸铁的出现,是人类工具史、材料史、冶金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它延长了铁器的使用寿命,使铁制农具更为普及。战国时期,冶炼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热处理的技术继续发展,已有淬火处理的技术。到了西汉中期,由于有了巨型炼炉和强大的鼓风系统,出现了优质的灰口铁。而至迟在北魏时期,我国已能用白口铁退火制造球铁,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技术。
钢的出现也是在春秋时期,最早的钢古称百炼钢,是通过增加冶炼加工次数而使钢的质量和纯度提高的。其主要工艺是反复锻打,以去除夹杂物,使晶粒细密均匀地分布,增加强度。我国古代炼钢技术除了百炼钢技术之外,还有炒钢、铸铁脱碳钢和灌钢等工艺和技术。所谓炒钢冶炼,就是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靠鼓风或撒入精矿粉,使硅、碳、锰氧化,使生铁的含碳量降低到钢的成分范围。由此炼成的钢,含碳量一般较低,其优点是效率高,可连续大规模地生产,同时质量也较好。炒钢技术最初运用至迟在汉朝末年。铸铁脱碳钢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种制钢工艺,它是把白口生铁铸件在氧化性的气氛中进行脱碳退火处理,从而得到钢的含碳量要求。这一技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到了汉代,这项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灌钢,是用生铁和可锻铁在一起冶炼而成的,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优质钢,其主要用途是作刀剑的锋刃。这一技术最早出现在北朝。除钢铁的冶炼技术以外,我国古代在有色金属冶炼方面,如炼锌、炼铝等方面,技术也十分高超,成就也很大。我们的祖先在钢铁的冶炼和铸造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