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绯:徐英纠缪章太炎
刊于《北京晨报》专栏,发表时有较大删略,原文请参阅拙作《纸江湖》
1935年4月13日,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堵在家门口,破口大骂起来,令人诧异不已。对骂的两位,黄侃(1886—1935,字季刚)与林损(1891—1940,字公铎),原本都是章太炎(1869—1936)门生,又都曾在北大任教,此时又都同在南京共事。这样的同门与同道之谊,何至于如此不体面,竟“内讧”了起来?
次日一早,林损跑到中大另一教授吴梅(1884—1939)家里,去大倒苦水。这位吴教授,同样是与黄侃有过对骂经历的,基本上一年一次的频率,有一次还差一点引发师生间的“群殴”。吴梅在当天的日记中,大致记录了事情原委,也为林的遭遇大抱不平。他写道:
“ ……林公铎至,言黄季刚昨夜至渠处漫骂,以为公铎不通,两人于是破口。余闻之一叹。盖公铎弟子徐英,字澄宇,曾作《广论语骈枝》,于章太炎有微词。季刚以为公铎所嗾使,故有此举。实则澄宇亦列季刚门下,未必有意詈太老师也。使太炎之言果无谬误,则徐生之毁,亦等于叔孙武叔,何损日月之明?使其言果谬,虽百季刚亦不能箝天下士大夫之口。多见其器小而已。”
原来,黄、林二人的对骂,源于一位叫徐英(字澄宇)的学生。徐英(1902-1980),字澄宇,湖北汉川人。早岁从学章太炎、黄季刚、林公铎诸先生,卒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因为这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对太老师章太炎的学术观点有批评,黄认为这一举动为林所唆使,故愤然开骂。而吴梅认为,徐实为黄、林二人的学生,也同为章门弟子,没有理由这样辱没自己的师门。即使有学术见解上的不同意见,也不可能是由其师唆使的,没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当然,吴梅日记有一处小误,即作《广论语骈枝》的应是章太炎而不是徐英,徐英所作的批评文章应为《广论语骈枝纠谬》。
《广论语骈枝纠谬》一文,最早辑入《徐澄宇论著第一集》,1933年10月由上海华通书局出版。特别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封面题笺者正是黄侃,而他又为什么后来与林损大骂起来?难道他当时并没有发现,书中赫然印着《广论语骈枝纠谬》一文?其间细节虽不可确考,但黄借题发挥、喜怒无常,并不按常理出牌的行径早已有之,只可见怪不怪。同在章门,被他莫名其妙指摘的又岂止林、徐师徒二人,早年讥讽钱玄同的讲义是抄袭他的,又坚称吴承仕的家是凶宅等等,这样的稀奇古怪事,不一而足。此事暂且搁下不表,再来看看徐文中究竟对章太老师有何不敬不妥之处,究竟这种不敬不妥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能让黄侃再一次破口发飙,殃及他人?
通观《广论语骈枝纠谬》全文,除了逐条拈提章氏学术观点,有所商榷之外,在总结陈词处,更有极为明确的从学术立场上而来的批评。黄侃口中所谓的“不通”,此处也放在了章氏身上。书中这样写道:
“章之古文学,颇能深造……惟笃信汉儒,而发诋仲尼。数典忘祖,斯为不伦。论诸子好逞怪说,辩文章亦多纰缪。经生之见,所不免耳。他如强尊小学,奉为正宗,又弟极于许氏,力斥钟鼎龟甲之谬。治经学则力斥今文,泥于是非,谨守家法,一落边见,便不可通。”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对太老师的批评,当然是罕见的。但黄侃当年为此书题笺,一年多之后又为此书破口大骂,同样也是罕见的。不得不承认的是,徐对章的批评,虽语气上略有不妥,但说的却都是事实,章的学术观点与治学立场之利弊参半,并不因其学术功底的精深高超而就此抵消。
在那个奉章氏学说为无上神明的同门圈子里,徐虽后辈,却已有自己独特的鉴别能力;徐虽门下,却已有存疑求真的自觉之精神。与章门的“家法”森严不同,徐的求真精神在同时代学者中还是受到过应有的重视。吴宓(1894—1978)在《吴宓诗话》中就赞许“澄宇治学精勤,著书矜炼”,还特别提到“澄宇尝有《近三十年国学概评》一文,语颇惊众。其实真有心人,好学爱国,而志于道者,多年厕身学术教育界,目击种种,未有不深切悲感伤怀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