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生 | 我的书房

我的书房
文|王龙生

平民的我,按照国标,有车有房算是小康水平了。车不算好,但能够代步,出行着实方便;房不算阔,两室一厅,足矣!两室,一间为卧室,一间是书房,让我这个知足常乐的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尤其是我的那间书房,每每看到或想起,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我那近三十平米的书房,满壁都是书架和书柜,有图书两千多册。几乎每天我都要到书房去一下,即便没有时间翻书,我也要进去看一眼我心爱的图书。若是时间充裕,我便要扫扫地,除除尘,逐一抚摸一下它们。每每此时,我便会想起第一批拥入我怀抱的那些“宠儿”们。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这不仅包括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也包括军队的改革。兴国强军,必须要改变部队臃肿的局面,邓小平痛下决心,三年裁军一百万。这不光是人员的裁减,更多的是大单位,整建制的撤销。1986年是裁军的收尾阶段,当时我还是个未满三年的义务兵,我所在的单位属于撤编部队,而且营产清理也是最后阶段。那天,我同几个战士一同清理团部图书室。我问负责的张干事,书要送到哪里?张干事说,卖给废品收购站。我看着那么好的书,很多都是我熟悉、喜欢但又没钱买的书,现在把它当废品卖,真可惜,真心疼。我鼓足勇气对张干事说:我选一点书,等一会儿废品收购站的来了单独称,我另外付钱给你。张干事说:看得起的尽管选,要啥钱。我说,那我怎么好意思。张干事说:值不了几个钱,不要拘泥。话虽是实话,那时废书、废报纸是一角钱一斤,确实不值几个钱,但那是公家的东西呀,我怎么能随便拿,而且我如果选得多的话还是有数算的。我决定等一会儿一定拿钱给他。于是我就选了两大口袋,估计有一百五六十斤,四五百本书(后来清理是四百八十三本),其中辞源、辞海等一些工具书,都是我读书时梦寐以求,但又没能力购买的书,这回都得到了,我的心激动的蹦蹦直跳。不一会儿,废品收购站来了个老解放牌货车,我坚持要称一下我选的书,张干事有点生气地说:都说了不要钱,还固执啥?我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多言,赶忙同几个战士帮忙装车,车厢都要装平了。我目送着车子渐渐远去,心里有一种隐隐的不舍和失落。

由于是撤编单位,偌大的军营只有几十个留守人员,房子自然也是多的住不完,士兵基本都是住单间。我找了两个大纸箱,把书整理好,封存在纸箱里,准备退伍回家时,一并运回老家,慢慢品读、欣赏。然而,半年后,即将服役期满的我,没接到退伍通知,而是被调到新的单位,那是一个部队医院,女军人占一半多,而且有很多未婚的女护士。很快,我结识了一位护士姐姐,她对我关爱有加。因为新单位住房紧,加之部队有规定,士兵都以班为单位集体就寝。所以,我便将书寄存到护士姐姐那里。后来,我转了志愿兵,提了干,与护士姐姐喜结连理,部队也给我们分了住房,尽管住房条件十分有限,只有四十几平米,但终归有了单独的住所,那两箱书才得以重见天日。因为后来日积月累又买了些,加上护士姐姐的书,所以两个书柜都没放下。再后来,我们都转业了,买了一套大一点的房子,装修时,特意将女儿的卧室,全部做成书架和书柜,上半部分是书架,下半部分是书柜兼书桌,这才把我所有的宝贝全部显示出来。

后来,女儿出嫁了,她的卧室成了我的专用书房,我的生活天地。每当我走进书房,我就感到无比的亲切和自豪。我骄傲,我的书房!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王龙生,网名情深深,原籍河南邓州,现居住和生活在重庆,从小酷爱文学和写作,在部队一直担任新闻报道工作,长期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发表通讯报道,偶尔写一点诗歌、散文之类的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