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英雄传》出版始末
上海通俗书局版的《吕梁英雄传》
上世纪40年代,在解放区有三部反映抗日战争的章回体小说影响很大。一部是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一部是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还有一部是马烽、西戎合著的《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初始只是根据晋绥解放区几百名民兵英雄抗日的事迹在《晋绥大众报》上编写的连载故事。当时是1945年春天,一共连载95回,总题取名为《吕梁民兵斗争故事》。至1946年4月,由晋绥边区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才改名为《吕梁英雄传》。全书分四册,在书最后一页“新书预告”中有提示:“《吕梁英雄传》全书四册,三、四册在排印中”。实际上书仅出到第二册,三、四两册并没有出版,所以初版本就成了没有完成的书。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再版时的“后记”中有解释:“后来我们就下乡参加土改运动,没时间修改下一部,所以一直也没有出版。”虽然如此,此半部书仍受欢迎,从1946年到1947年间涌现出许多版本,据不完全统计,有东北书店、山东新华书店、韬奋书店、上海通俗书局等发行的单行本。如今,这些单行本已是历史文物了。
当初发行的这些单行本有几个共同点,一是书前都有一篇作者马烽的父亲周文写的“序”。此“序”是其父亲离开晋绥边区到重庆之前写的,在“序”中父亲不仅肯定了小说的价值,还讲述了有位老师把《晋绥大众报》上登出来的小说作为教材教育学生,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最后,对儿子进行一番鼓励后说“这算是我临别时候的赠语”。在文学史中,父为子序是罕见的。可惜的是,以后的版本中却没有继续采用此序。这部小说从创作始,便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参与完成的,说《吕梁英雄传》是父亲与马烽、西戎合著的也不为过。二是第一册前都有8幅石印人物绣像画,完全仿效古典小说模式,内页还有数幅插图,它们皆出自力克之手。最后就是封面设计以彩图人物为主,体现出晋绥边区民兵抗日斗争的主题。
小说完全以口语化创作,用传统方式开篇。一篇“话引”之后,起头就是四句诗:“抗日卫国保家乡,民兵英雄本领强,配合八路杀敌寇,铁桶江山放光芒。”然后是“四句闲言道罢,引出一件敌后人民杀敌保家的故事······听我从头讲来。”说书味道极浓。这也是在听取父亲意见之后,作者为迎合边区老百姓的审美情趣而采用的艺术形式。
1949年,作者对三十七回进行了较大修改,还对后半部分也作了补充修订。同年5月,由新华书店列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出版。作者在增写的“后记”中说:“上部出版后,不少同志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最近,我们又抽空校阅、修改了一遍,共编成了现在的八十回。”终于给该书划上了完美句号。但是,依三十七回为例,变动还是挺大的。首先是四句诗作了删除,其次是说书式口气改成书面语。变化最大的还是回目,对原来的回目进行了扩写。如将原来的第十二回扩写成十二、十三两回。第十八回扩写成十九、二十两回。第二十六回扩写成二十八、二十九两回。另外增加了一回。如此,上半部就变成了四十一回。同时,标题也作了相应的更改。作者说“当时并没有计划写成一本书,也没有通盘的提纲……因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全书的结构上,在故事的发展上,都未下功夫去思索研究,以致产生了很多漏洞和缺陷。”所以这次修订弥补了以上所说的不足。
除此,前一版虽然修正了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仍然还遗留一些。像第十五回,周毛旦一扁担打死一个,欲对其儿媳强奸的日本兵,孟二楞一斧也砍死一名警备队员,结果俩人都被抓,关进维持会。当雷石柱和周丑孩回村,已是半后晌,听说此事后,雷石柱随即写了一封给武工队长老武的信,吩咐周丑孩“今天晚上一定要送到”;黄昏,又叫武二娃“明天早早到村外接武工队”。然后雷石柱自己却跑回了家。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雷石柱还在家吃饭,康明理急来报告,说维持会要将人押送给日本人,这才出门往维持会去救人。这里,人命关天,事在眉睫,而雷石柱却行为背离,很不合常理。后经修改,雷石柱立即去救人。再则,当天半后晌,到第二天早上,需要一整夜不止。现改为送信,接武工队,救出被抓的人,都集中在一个晚上完成,紧凑了许多。时间,由于缩短提前了,与之相接的第十六回、第十七回也作了相应提前。至第十七回武工队不但救出了人,还打了一场胜仗,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老武被六七家拉扯着叫去吃饭,康大婶着了急,从人堆里挤出来,两只手拉住两个武工队的同志,边走边说:'孩子们,快到我家去’”康大婶挤出来,是冲着老武去的,可实事确出现了偏差。现修正为“两只手拉住老武同志”,与原目的一致。这些只是小的误述。较大的如第七十二回,说汉家山是一个小集市,乃日寇据点所在地,有九十来户人家,而康家寨是个小村庄,却有七十来家,两处几乎相等,这显然有误,集市自然比小村庄大。所以将汉家山改为“二百来户”,应符合事实。最后要说的是,在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康有富与大媳妇通奸的描写,虽寥寥数笔,却丑态毕露。但在此,可能有所顾忌,不得不删去。
小说经过两次修改,由报上的雏型到半部书出版,再到全书初版,直至修订版,内容越来越丰满,结构也越来越严谨。(马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