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俊 | 定力
定力
文|赵红俊
人遇大事需从容不迫、镇定自若,镇定乃不慌张,自若即旁若无人,镇定自若,就是要去用毫不惊慌、若无其实的态度寻求高明的办法冲出困境,或让制造人自动撤除圈套。
三国鼎立局势已成定型,诸葛亮在西县忽闻飞马报讯,言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望西县蜂涌而来,城中只有二千五百军坚守。众官听到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果见尘土冲天,魏军分两路望西县杀来。
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人,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有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司马懿飞马远望,见孔明坐于城楼,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宝剑,右有一童手执塵尾。
城门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毕以猜揣诸葛设计,令自己进入圈套而大惊,便到中军,令后为前,前军为后,望北山而退。
诸葛亮瑤琴三尺退敌,司马懿疑而走之,孔明慎静的把恶劣的局势翻转,足见魏丞相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之定力和才能。
反之,五丈原孔明奄然归天,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司马懿夜观天象,见一赤色大星光芒无角,自东北流於西南方坠入蜀营,三投再起隐隐有生,随断“孔明死矣!”继引军同二子杀之五丈原。
司马懿忽闻山后一声炮响喊声震天,见蜀军返旗为鼓,树影中闪出一轮木车,上坐羽扇纶巾诸葛孔明,车旁有一军士,手执上书“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旗幡,司马懿惊而率兵落荒而走。
死诸葛吓死活仲达,虽为野史之说,但此一事,足以证明司马懿胸存疑度、行事无主见、见风吹似为鹤起、无有定力之怯意少能。
当然,人有时候的定力也会被流言蜚语所摧毁。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子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曾参之母明知自己的儿子贤孝,在外杀人是不可能的,但邻人反复转播流言,使曾母失去了对儿子的信任,自己也就失去了定力,故而逾墙逃命。
车迟国内,国王受三怪迷惑,要唐玄奘与二国师鹿力大仙坐坛比试“云梯显圣”。登坛打坐后妖师施道术彈一节断发至玄奘衣领内,变为臭虫叮咬,唐僧欲静坐而不能。大徒弟孙悟空隐身与师父除虫搓抹痒处,唐僧才能在比试中取胜而求得通关文碟,个中,也体现了定力也需外界因素给于帮助,才能成就事情圆满成功。
康熙王朝太平局面初成, 政通引来了人和,京城的回族人准备过久已不与举行的“斋戒节”。有人误以为回民准备暴乱,把消息汇报至康熙,在举火为号准备歼灭之前,康熙再三忖度令属下再探究竟,一位老回民告知确实原由后,才能得以千均一发之时及时的阻止了抓捕行动。若不是康熙的令人仔细走访,和镇定自若的收回成命,当时不知要滥杀多少无辜。
成大事者需遇事不慌、心平气和、从容不迫、态度慎静,正确的选取方能使举措和效果正误分明。失去了定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周祥思忖,思忖不周就没有了谋划,没有了谋划,就会失去了机会,失去机会就丢掉了战机,没有了战机也许会全盘皆输。可见镇定自若的定力是多么重要。
同此一理,国家对于社会上的“老虎”和“苍蝇”,以及世界上的反对势力,和少数人喧嚣的欲以把“本是同根生”的祖国宝岛台湾,分割出祖国版图的台独倾向和言论,更要: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要以“橫扫千军如卷席”的大无谓的革命斗志,用从容不迫的高明手段去对待和解决,而努力去争取“芙蓉国里尽朝辉”,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赵红俊,笔名:无语 。年轻时也曾趾高气扬,几多岁月,把棱角磨平,无奈,只剩一“腔”时而冰冷、时而沸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