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陵中学高中三年琐忆
【往期选读】
宜陵中学高中三年琐忆
江都区宜陵镇政府 陈建林
(高中时作者)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到宜陵小学去。这里是过去的宜陵中学,我曾在这里读了三年高中。每每看到小学生们坐在幢幢楼房里朗朗读书,坐在宽敞的饭厅里有滋有味地就餐,乘坐一辆辆校车欢蹦乱跳地放学上学,我常常感叹不已,思绪不由得回到当年在此读高中时的情景。那时的吃住行条件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概括起来三句话:吃饭用桶,睡在教室,车不到校。
所谓吃饭用桶,并非捧着木桶吃饭,而是学校把我们学生每8个人分成一组,在吃饭时到食堂去领盛好饭菜的桶,然后由各组“分而食之”,没有饭桌,大家就站着吃。一个月只要交3元伙食费,米是自己投给食堂的,一周只有两个中午有荤吃。有时不介意,来晩了的同学连一杯羹也分不到,为此闹了不少矛盾。家里人也知道我们不够吃,每次回去总要让我们带一些干粮,带得最多的是焦面。每天一下晚自习,大家就泡焦面吃,整个宿舍弥漫着浓浓的焦面味。
再说睡在教室,并不是说大家都睡在教室,而是宿舍太紧张,报名迟了的同学没有地方住,学校就在教室最后面加一排上下床,一室两用。这也是穷出来的主意,也没有同学表示异议,没有同学攀比,完全服从学校安排,大家认为条件比“抗大”强多了。
车不到校是怎么回事呢?那时公共汽车班次少,只在汽车站停靠,大家买票上车,到站下车。宜陵车站在北面,宜中在南面,明明车子在学校门前来回行驶,就是过校门而不停,真是“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呀!那时我们每周回家一趟,空手到校还好,有时带个米呀被窝什么的,在车上一顿挤不说,下了车还要往学校背东西,背得是满头大汗、苦不堪言。
好在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年就有了很大改观。到了高二,学校进行伙食改革,发放饭菜票,由各人到窗口买,饭菜也丰富多了。我们成了吃伙食桶的最后一届学生。第一幢教学楼也交付使用,住教室的同学有了自己的宿舍。我们上了三年学,学校就砌了三年房,耳朵里几乎每天都是搅拌机和震动泵的嗡嗡声。家庭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家里为我们配备了自行车,来回再也不用挤公共汽车了,要是带个东西,就绑在后座上,轻便多了。
(毕业照。我也不清楚怎么会有两种版本的)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大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发愤苦读,三年下来,学有所成。1987年宜中高考取得了大丰收,尤其我们文科班考得最为出色,中专向上录取了十几个。据说我们那届是历届考得最好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大家没有斤斤计较,而是互帮互助,演绎了一场场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记得高一时,我们班有个赵东升同学摔断了腿,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业,同学们让他住在教室后面的床上,每天轮流照顾生活起居,一直到他康复为此。班主任凌露老师为此还写了一首歌,我到现在还能哼哼调子,还记得其中一句歌词:“青春呀友谊,友谊呀青春!”
辛苦并快乐着,这就是我们当年的高中生活。
2017年7月22日
注:作者陈建林,乃本公众号主编高中同学(同桌)。先后任职于麾村、丁沟、宜陵政府部门,现宜陵镇副镇长。嗜好写作,颇有文才,发表随笔、通讯多篇。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