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主席和他的《竹墩史话》
【往期回读】
花主席和他的《竹墩史话》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今天(10月24日 )上午,《竹墩史话》一书在竹墩村举行了首发式。
活动很隆重。小纪镇、竹墩村领导,江都作协李景文主席,江都日报栾碧军编辑,《竹墩史话》作者,书中人物如花为政等50余人参加了活动。
该书的主编是花善祥主席。我和花主席关系。关系很好,是忘年交。
去年9月初,我校胡会计转交一本书,《千年古镇的记忆》。扉页上有“张广祥老师指正”字样,落款是花主席的名字并手机号码。收到书,我异常意外,但绝对开心。我及时与花主席联系,并在他的盛情邀约下我们很快见面,从此情感与日俱增。他后来主编《竹墩史话》,邀我挂“特邀编辑”一个头衔。头衔无所谓,他一来看得起我,二来我也对此书颇感兴趣,所以我欣然参与该书的编写。前前后后,为该书我大概又去竹墩四次。而且他都是专车接送我,似乎我是贵客或嘉宾。网上更是几乎天天“见面”,时不时聊几句废话,更多的是就他的作品一往一来。前天,承原宜陵薄壁钢管厂厂长褚德军安排,我俩在宜陵又一起喝酒。昨天,他还陪江都文化局老局长王慧骐先生来我校走走看看。今天,又在一张桌子上,他还亲自来为我斟酒……真正的,花主席与我成了知心朋友。他说,我是性情中人。又说,我是可深交的人。有他这样的评价,我知足矣,算是没令他失望。
他本是老文艺工作者,曾做过小纪镇文化站站长,而且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早年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现任小纪镇文联主席。在我公众号发表过多篇作品。他的作品,题材独特,是别人无可复制的。这自然与他深厚丰富的阅历分不开的。问题是,一,他的记忆很好,过往的人与事,他还能够历历在怀,了不起;二,他的文笔很好,不矫情,不华丽,朴素,干净,富有生活气息,读来轻松与亲切。这就是他的本领!有这样的本领,便值得我特别的敬重!
但我有一种判断:花主席对自己作品似乎不够自信。一年来,他所有作品的第一读者可能都是我了,至少他在我公众号上发表的作品和《竹墩史话》,我都是首先阅读的。他发给我作品,总是问我:“这篇怎样?”“能不能投稿?”像前几天吧,还闹了个笑话。他发给我《三个巴掌》(原题目是“酒席上”),交待一句:“老弟看完告诉我感觉如何。”我当时在外应酬,简单地回复:“好。”他竟说:“真好假好?就没见你否定过一篇。不许迁就我哦!”次日,我将修改过的稿子发回给他,因某个因素,文章未完整,他又责备我:“对我不负责了,还讲个‘好’!”我笑死了,赶紧解释:我那一个“好”本是应答之语,如“好的”一词。但说实在的,他的作品真的好。耐读!我尤其欣赏他的写人记事类的文字,诸如《大季》《老姚》《一角钱》《野炊》等,有故事,有味道。
他主编的《竹墩史话》是一本史话性质的地方志。对地方志这类东西,我很早就有兴趣,喜欢读,家里也收藏《江都乡镇史话》《宜陵风物拾遗》等书。前年买了电动车之后,我将江都周边乡镇如小纪、武坚、郭村、麾村等走了走,并形成文字。我公众号里,也经常发布这类题材的文章。本月,我主编的《江都地方巡礼》估计也拿到手了。
众所周知,地方志有三大功能:资治、存史、教育。但就我们小老百姓而言,存史作用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只要一谈到某个乡镇或者某一条老街,老百姓都有挥之不去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的记忆逐渐减淡。尤其是像竹墩这样的一个所在,它本是古老的乡镇,但如今撤乡为村,今后或将从现实的版图中彻底消失,历史传承到了一个非常尴尬乃至非常危险的境地。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怎么让它的过去传给子孙?在竹墩村党支部冯春林的倡议下,花主席做的就是这项工作。这样说来,我认为花主席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它体现了一代老文艺工作者的执着守望、历史担当。中午时,花主席跟我讲,该书还存住着一些缺憾,有些内容还没收录进去。这是自然的。我跟他说,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又咋样呢?他已经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了,这样的事在竹墩史上就值得大书特书。书必然有缺憾,但它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样的价值,必定胜过官修的正史——何况没有正史《竹墩史》呢?
这本书我昨天就在手了。闻着油墨香,我也是很激动的,这固然因我也付了汗水,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内容切合我的趣味,它的文笔吻合我的审美习惯。相信我,这是一本好书,一本适合老百姓尤其是竹墩人阅读的好书!
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