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洗鞋子
【往期回读】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新学期开学,同学老谢送孙女来我校读初一,我在办公室接待了他。
闲聊当中,问到他孙女的情况,他说,孙女学习不错,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强。她虽然与父母一起生活,但父母常常出差在外,烧饭、洗衣等家务难不倒她,还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从不耽误学习。
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这样的孩子还真的少见,我不由得追问其家教“秘诀”。老谢听了哈哈大笑:“哪有什么秘诀,习惯成自然罢了。”
原来老谢的妻子过世较早,留下两个儿子与老谢相依为命。那时老谢在乡下学校,课务重,工作忙,难以照顾到家庭。因此两个儿子刚上小学时,就不得不分担一些家务。学校所在地区属于黏土区,一到雨天,一家三口人的鞋子就满是泥水,洗鞋子成了一项麻烦的家务。老谢的分工很明确,各人要把自己的鞋洗干净,爸爸的鞋一人洗一只:老大洗左脚的鞋,老二洗右脚的鞋。这样一来,两个儿子都把为爸爸洗一只鞋作为自己的责任,每逢雨后天晴,就催着爸爸脱鞋,以便早点完成洗鞋的任务。在兄弟俩分担家务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体会到爸爸的艰辛。后来,两兄弟看到爸爸换下的衣物,也主动清洗。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两个儿子都把做家务当做对家庭尽一份责任。当两个儿子有了他们自己的下一代之后,他们自然地把自己幼年的生活经历当做一种家教模式向下传递,要求孩子做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无怪乎,老谢的孙女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强。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家教“秘诀”,恐怕这个“秘诀”就是让孩子承担“洗一只鞋”的责任并以此为培养孩子家庭责任心的起点。
当今为人父母者也知道让孩子做点家务对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好处,但往往难以认真实施。有的认为孩子学习已经够苦的了,不忍心再让他们做家务;有的怕孩子做不好,万一碰坏东西,或伤了自己,反而麻烦;有的以为家务事本来就不多,自己多做一点也没什么,何必再劳累孩子。因此,真正有目的、有计划、有检查的让孩子承担家务的并不多。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是说,我们家庭教育的重点绝不是要孩子认识多少字词,也不是要孩子学会多少计算,而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年轻的父母们一边在千方百计加强幼儿教育,甚至不惜重金请家教老师,力图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但另一边却不让孩子参加真正能够培养孩子信心、毅力、耐挫力、责任心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活动——家务劳动,甚为可惜。
当孩子身上发生一点问题的时候,父母往往埋怨孩子缺乏毅力、不够勤奋、责任心不强。但他们应该懂得,孩子这些良好习惯与品德的形成不是靠父母的说教,只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如同孩子身体需要盐分,但他们拒绝吞食盐块,却愿意喝含有盐分的汤。生活实践就是孩子每天愿意喝的“汤”,自信、独立、坚强、勤劳、诚实、智慧、责任意识、感恩思想等都是“生活之汤”中的“矿物质”或“维生素”,只有让孩子经历真实的生活,吸取溶化在生活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孩子才能正常成长。如果家长刻意地提纯生活,为孩子“过滤”掉生活中的艰辛与困难,让孩子生活在没有“杂质”的“纯净水”中,孩子在接触不到困难的同时,也吸收不到生命必须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良好的习惯与品德从何而来?
教育应远离功利思想,家庭教育更不能急功近利,总是围绕着“孩子考100分”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老谢当初要孩子尽“洗一只鞋”的责任,可能没有想得过多过远,然而现在看来,这的确是一件“惠及子孙”的举措。
更多作者作品,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