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540部首之“气”:君子不器,气象万千

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说文解字》)

臣鍇曰:“象雲气之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气,雲气也。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為雲气字。乃又作餼為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為凡气之偁。象形。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旣切。十五部。借為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凡气之屬皆从气。

汉简

邓石如书写

我们观这个字形,有一种彻上彻下之意在,但是呢,总体上是有向上之势。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朱一】「乞食」之乞从气,本作氣=餼。故給食為氣,乞食亦為氣。

【朱二】氣食、氣與。餼,給與,引申為氣食。匄,借亦有兩義。

【錢一】雲气也。「乞丐」之乞,正當作氣。與人食曰氣(或作餼,給食也),引申求人之食亦可作氣。至于雲氣及凡一切氣,皆當作气。今二字互用。(匄、借亦有兩義?)

【周一】雲气也。气匄之气(俗作乞,為气之形誤),正當作氣(後以氣為雲气,故又以餼為氣),與人食曰氣,引申之,从人求食亦曰氣(借貸等誼亦互用)。至雲氣及一切氣 皆當作气。今人于「气」、「餼」二字互誤。

气,在我们经典学问体系了,有着核心的地位,对气的理解史,就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史,完全是可以这样讲的。

从一个人来讲,从外在的呼吸之气,到内在的气血之气,再有清气,谷气,元气,在人的身体里,气有很多层面,整体观之,一个人神完气足,就很健康。“神黯气衰”,就不健康。

观天地之气,也是有各种层面,然“通天地一气”,我们还是需要整体观之,一气周流,圆转不息。

现当代以来,我们对于气的认识就对象化了,分门别类,对象化去研究了。气体研究,属于化学的研究层面。在大学时,还学过水蒸气变化,有焓湿图。气体,液化,固化,都有方法。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我们越来越清晰气的分类,清晰气的相互作用,但是呢,我们也越来越远离传统意义上的“气”。气势是什么气?气象是什么气?文气是什么气?道气儿是什么气?灵气是什么气?生生之气是什么气?有哪些元素组成?混沌之气是什么气?阳气是什么气?神气是什么气?运气是什么气?好像我们很难分析它的元素组成。

中国文化,在于天地人万物之间的相通,通不通,通畅了,就有气,有生生之气,不通,就郁结,气结,就没有气。你写的书法,每个字都很好看,但是没有气儿。画的画儿,像是真的一样,但是不气韵生动,没气儿。你弹的琴,音准都没问题,但是没有气韵。你写的文章,用词用语都很好,但是没有文气。这就是气之所在,这就是我们这个文化的特色,观其气,感其气,以气为宗。

说文解字,有趣的一点就是,一个字可以化入到其它字里。

我们最先学的“一”字,后面的每个字里都有“一”字的影子,都可以说是“一”字化生出来的。

再说这个“气”字,我们是否可以感受,整个说文解字气息是贯通的呢?就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那总是有些共同的特色的,“六书”之气,“道”气儿,人气儿,地气儿,都会沾了一点。我的一种感受就是,用“气”的方式去感受每一个字。

上,气是往上升的,下,气是下沉的。王,气是贯通的。玉呢,气是饱满的。珏呢,气是辉映的。元,气是鲜活的。天,气是广大缥缈的。丕,气是大而僵化的。我们都可以试着感受每个字的气。

“气”部首所系之字

,祥气也。从气分聲。(雰)氛或从雨。

段玉裁注:祥气也,謂吉凶先見之氣。左傳曰:非祭祥也,喪氛也。杜注:氛、惡氣也。晉語曰:見翟柤之氛。注:氛、祲氛,凶象也,凶曰氛,吉曰祥。玉裁按:統言則祥氛二字皆兼吉凶,析言則祥吉氛凶耳,許意是統言。左傳又曰:楚氛甚惡。杜注:氛、氣也。可見不容分別。从气,分聲,符分切。十三部。

我们现在讲,营造气氛,也就是一种气场。氛,可能代表一张不祥的气场,可能预示着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变化,隐藏着某种未知的危机。吉凶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气,是一种未成形,将成形的状态,是可以调节,调整的。

再回到气。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虚而待物,不凝滞于物。我们解读文字,也是要虚而待物,不下定义,多去感通,以字明道。

子曰:君子不器。

这就是君子不能学到最后,全是“意必固我”,而是要是那种活泼泼的、元气满满的、能含藏万象的生命气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