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左右,她刚念大学,英语课上老师放了《泰坦尼克号》,在她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啊,这就是爱情!后来谈了男朋友,相恋六年,男方想结婚,她总是不甘心,“因为没有体会过爱情”。相处中也会有小事导致争吵,但男人总体还是好的,找不出什么大毛病。最后在装修房子的时候,由于选飘窗的大理石板颜色,俩人大吵一架,她坚决要分手。她说:“我发现自己从未爱过他。”随后她被一个性格邪痞的男人收服,这个男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与她前男友完全相反,于是觉得好稀奇哦好兴奋哦,闪嫁。婚后问题渐渐出来:老公赌博、吹牛逼、喜欢画饼,总之甭想管住他。从她在老公面前说话越来越没分量,到最后老公偏跟她对着干,她也从最初的气愤到最终觉得没劲。离了,女儿归她。这时电影院上映《泰坦尼克号》的3D版,她又去看了一遍,又哭一鼻子,开始想念前男友。她觉得年轻时自己有诸多任性,那时还是有爱情的。俩人又联系上,前男友当时谈了一个正准备结婚的女朋友,由于她的出现,他把那个女朋友甩了。但是由于她带着孩子,前男友家人不同意。反而,两人因为共同的目标受到阻碍,粘合得更紧密。2015年两人结婚,她生了第二个孩子。她突然给我写信是因为,她昨天在手机上重温了一遍心目中史诗级的爱情大片《泰坦尼克号》,她发现,太可怕了,自己竟然无动于衷。所以觉得自己老了,很悲哀,到头来也不知道爱情是什么,而且发现自己是个作精。我看完觉得,其实她烦躁的原因在于,她大女儿上中学住校、小女儿在念幼儿园,她正好掉到两个孩子都不怎么需要管的夹缝里,把她闲住了。人一闲就喜欢生事儿。大目标没有,小目标不屑,又失去了对人间一切都跃跃欲试的青春,又叕没有抵达完全丧失活力的老年,就这样打着哈欠茫然四顾。《泰坦尼克号》我跟她一样看了三遍,而且是在一样的年龄阶段。电影的主人公满足了我们对爱情的幻想,是怎么做到的?1,要有一个巨大而独特的事件发生。比如,战乱,翻船,总之必须脱离日常。2,要有阶层差异,为世俗所不接纳,这样有战士感,叛逆和同盟意识会弥现和壮大。3,灵魂的契合度越尖越好,比如男主就是会画画打动了女主,其它还有什么共同语言?其它的只是给女主带来新奇感而已。所以她要的不是爱情,是一段时光。这段时光里的事件上升到了故事的高度。为什么要强调“故事”俩字,故事需要有跌宕,起伏,爆发力,和结局。它完整,破碎,激烈,求不得。她浅浅地意识到自己在“作”。“作”的特点是不珍惜宁静,想找刺激。为什么会渴望激烈的、求而不得的东西?为什么非要爱上为“坏”的“错”的人?用弗洛伊德心理学解释,这是爱情受虐症,TA们在受虐中体验一种爱情的巨大与尖锐,认为自己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认识到这一点就行了,愿意纠正就纠正,不愿意纠正就承担,没什么大不了。所以我想跟这位读者说: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电影,就是因为它不日常。感动就感动了,别往自己的生活里代,那是找不愉快。人要承认自己的贱性,要么开心地贱着,要么郁闷地贱着。命运就摆在那里,在你没有力量之前,你不过需要换个姿势而已。
最近一次我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这俩主人公的爱情,准确来说应该叫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