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是青岛这座历史不算很久的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符号,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对于它们的保护,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老台东区域,随着台东商圈的不断发展壮大,遗存下来的老建筑已是屈指可数,老台东的历史底蕴正在逐渐消失。台东商圈闹市区,临近威海路的台东五路上,一座不甚起眼的老建筑被周边高大的办公楼和居民楼所包围。或许只有一些老青岛或是文史研究爱好者了解一些它的历史,很多年轻人及外来人不会知道,繁华的台东还存有一处这样的历史旧址。它矗立在台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见证了这一方区域以及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也深藏着这座城市宝贵的历史。
这里就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台东镇巡捕房旧址。
台东镇巡捕房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台东五路12号,建于1909年,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建设初始为德占青岛时期的警察机构,胶澳警察公署在台东镇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直到百余年后,这座老建筑仍被作为青岛市市北区公安警察机构的办公场所使用,不得不说也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老建筑。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随着城市规划的公布,大量劳工涌入青岛。一些自发兴起的集市逐渐形成,由于卫生状况极差,被戏谑地称为“穷汉市”。1899年德人开始规划中国劳工居住区,采取了华洋分治的方案,把劳工居住区选择在了杨家村附近,并把上下青岛村和大鲍岛村被拆迁的村民、商贩和劳工迁居此处。1899年10月,胶澳总督府发布告示:根据杨家村以东形成的集市上的中国老百姓的申请,为这块新的居民区起名为台东镇。而随着“棋盘街”的建成,一个新的城镇很快的成型了。
1900年6月14日,德国胶澳总督颁布《青岛地方巡捕章程》,设立青岛巡捕房,隶属胶澳总督府民政部。青岛巡捕房下辖大鲍岛、东镇、上庵(薛家岛)、阴岛、红石崖和水上六个巡捕房。
1905年,在今湖北路29号建成了巡警总局大楼,1909年在台东镇“棋盘街”中央露天市场西北侧建成了这座台东镇巡捕房办公楼,因为当时整个台东镇都是建设的平房,这座建筑也成了台东镇一座地标性建筑。
台东镇巡捕房前的集市
1917年发行的日文版《支那省别全志山东省卷》之第七章“青岛”中记载:“在台东街市中部,有一幢砖瓦结构的二层洋房,此为德国人所担任警长,雇佣了十余名华人充当巡捕,以行警察之职”。1914年11月日军侵占青岛后,实行军事管制,最高权力机构为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宪兵队代行警察职权。青岛日本宪兵队共辖8个分队,原台东镇巡捕房改为台东镇宪兵分队队部。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设立了胶澳商埠警察厅,下辖第一区(今市南)、第二区(原市北)、台东区、海西区、李村区5各警察分署。台东镇改为台东区,台东区正式建置,其中的台东警察分署就设在这座老楼上。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确定青岛为特别市,属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将胶澳商埠警察厅改组为青岛特别市公安局。1936年改为青岛市警察局,这座建筑又分别成为第四分局的办公场所。1938年日军再次侵占青岛后,日伪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警察部,1939年改为青岛特别市警察局,此处为台东分局所在地。1945年抗日战争后,1945年9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日伪青岛特别市警察局,并重组青岛市警察局,这座老房子仍为台东分局局址。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青岛后,青岛市公安局接管南京国民政府青岛市警察局,设立青岛市公安局台东分局,仍沿用台东镇巡捕房旧址为办公楼。
1994年,台东区撤销,区划合并后,这里又被改为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办公楼的一部分。
台东镇巡捕房为砖木结构,平面为矩形,长约16米,宽约10米,西半部分二层,东半部分一层(后增建为二层),具有高低错落感。正立面朝东南,外墙最初为中式灰砖墙面。其门窗拱券雕饰及山墙等细节具有德国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翻天巨变,以及台东商圈的不断扩大,老台东的历史建筑保留下来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位于台东五路12号的台东镇巡捕房旧址已历经百余年风雨,而且至今仍在行使着警察机构的职权,也可谓是一段罕见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建筑。据文史专家介绍,因外立面曾有过重新装修,严格来说已不太符合历史原貌了,不过这座曾经老台东的标志性建筑仍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在日渐繁华喧嚣的台东,更显得弥足珍贵。
记录曾经的历史,留下城市的记忆。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