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期】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26章》孔子因何对子路先表扬,后批评?

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26章孔子因何对子路先表扬,后批评?

9·26  子曰:“衣敝緼(音yùn)袍,与衣狐貉(音hé)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音zhì)不求,何用不臧(音zāng)’?”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这里的“衣”字,作动词用,是穿的意思。“敝”字,指破旧的。“缊袍”,就是旧丝棉袍子。“狐貉”,指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是贵重之物。“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两句诗,引自《诗经·邶(音bèi)风·雄雉篇》,“忮”字,指嫉妒。“求”字,指贪求。“臧”字,指善的、好的。诗的大意是,不记恨人,也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终身”,本意为一辈子,这里指经常。“是道也”的“是”字,指“不忮不求”。“是道也”,就是这种做法。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裘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耻的,恐怕只有仲由(子路)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会有好结果?’” 子路听了,经常吟诵这两句诗。孔子又说:“仅仅做到这个样子,又怎么能够算最好呢?”

孔子对子路先表扬,后批评,是何用意呢?子路不以贫穷为耻,自己身穿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贵重裘袍的人站在一起,表现出不嫉妒富人、不贪求富贵的胸襟和气度,的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因而孔子引《诗经》以赞扬。子路听后反复吟诵,是满足于“一孔之见”而沾沾自喜,长此以往会助长不求进取的情绪。孔子的批评意在警示他、提醒他,告诫子路不要自满,要更进一步。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由此可见一斑。

附:

【原文】

9·26  子曰:“衣①敝②緼袍③,与衣狐貉④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⑤’?”子路终身⑥诵之。子曰:“是道也⑦,何足以臧?”

【注释】

①衣:此处为动词,穿的意思。②:破旧的。③(音yùn运):旧丝棉袍子。④狐貉(音hé盒):指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是贵重之物。⑤不忮(音zhì志)不求,何用不臧(音zāng藏):这两句引自《诗经·邶风·雄雉篇》,意为不记恨人,也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忮,嫉妒。求,贪求。臧,善的、好的。⑥终身:本意为一辈子,此处指经常。⑦是道也:这种做法。是,指“不忮不求”。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裘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耻的,恐怕只有仲由(子路)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会有好结果?’” 子路听了,终身吟诵这两句诗。孔子又说:“仅仅做到这个样子,又怎么能够算最好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