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赏析(20)《孝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语音版《孝经》赏析(20)《孝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一)
各位网友,《孝经》全篇,共计18章,已经讲完了。今天,我们对这部重要典籍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孝经》以孝为中心,系统而集中地论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尤其是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及其具体的内容与方式,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是儒家十三经之一。
以《孝经》为代表的中华孝文化,作为传统的家族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家庭的和社会的双重意义。它既是伦理学,又是道德哲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孝经》一方面适应了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协调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各种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历代统治者利用来为其专制政权服务。当今社会,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孝经》中与之相适应的某些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也不再适用。但是,《孝经》中包含的体现人类亲情、符合民众意愿,倡导孝老爱亲,主张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尤其是在我国面临老龄化时代严峻挑战的今天,深入研究、挖掘、继承和弘扬《孝经》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时代新人,弘扬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解决好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孝经》中贯穿着两个基本观念,一个是“孝”,一个是“忠”。
我们先来说“孝”:
“孝”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其汉字构成是,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经》开篇第一章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观念作为中华文化的始发性观念和文化精神,广泛深入地渗透于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民族用以衡量人的品行的根本标准,是指导人们处理诸多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孝”的意识和行为涉及到肉体与精神、父母与子女、长兄与幼弟、传宗接代与光宗耀祖等多个侧面,是全面而深刻、辩证而统一的。由于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片面性否定,人们对“孝”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因此,我们对《孝经》的古为今用,就是要丢掉盲目性,去掉片面性,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辩证的思想方法,对“孝”的观念进行再认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