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的三重境界

大家好!我是龙哥。

一个想和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的家伙。

《传习录》中讲到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之勉行。

生知安行,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是最高级的境界。人心是很容易偏颇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有时候自己做错了,还觉得自己有理。而“生知安行”的人,他的心处于毫无犯错的正中间。稍微有点偏颇,他就觉得不安,马上自己调整过来。总是能做到不偏不倚,这不就是中庸之道了吗?

这种人是真正地打开自己的高级感官,体内就像装了监视器,一旦发现自己出问题了马上调整。想不当圣人都难。

我们很多人都是学知利行的。就是通过学习,知道了怎么做有好处,怎么做更有利,就得这样做。

层次最低的是困之勉行,就是吃过亏,相当于吃一堑,长一智,不这样做不行。

只要去做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三种境界,吃的亏不一样。

困知勉行吃的亏最多,没人教,靠自己去碰,去闯,吃过亏,自己学聪明。

学知利行,可能跟对了老师,找到人带着走,自己不用吃那么多亏。前面有人给你指路,教你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生知安行,这有点靠天赋,靠悟性。不用人教,凭着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犯点小错,都及时调整过来,也就犯不了大错。

生知安行的人,会尽心、知性、知天。

学知利行的人,会存心、养性、事天。

困知勉行的人,会夭寿不贰,修身以俟。

光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都是挺高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自己寿命的长短,只管修养自己,等待天命。

王阳明自己就做到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终年57岁,虽不长寿,但是临终前跟他的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很多人的内心都很躁动,整天想着的是要改变命运。但是改变命运这个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如果命运能被改变的话,那还叫命运吗?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安定的就是修养好我们自己。

学知利行,需要去修,需要去教。而生知安行,能率性而为。率性并不是任性。可以理解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性能”。

学知利行,事天,就是像儿子侍奉父亲,恭敬奉承。也可以理解成,遵奉天道天理。

生知安行,知天。这里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和“知县”,“知州”的“知”是一个意思。“知县”就是一个县的事都是他的职责。“知州”,就是一个州的是都是他的职责。“知天”就有点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

我们要怎么才能做到生知安行?

《中庸》讲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尽其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繁育万物之道。

《中庸》还有段话讲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三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尽心尽性,率性而为,然后也能让别人、让万事万物都发挥出来。

首先是至诚的人能做好自己,让自己的最大性能发挥出来,然后就是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和物也能将自身的能力发挥最大。这样能带来的结果肯定就是好的。

至诚首先是对自己诚,不要对自己犯的过错视而不见,要像生知安行那样,有一点的错误就改正过来。自己就是自身这部方程式赛车的驾驶员,要敏锐察觉自身的问题。身边有自己的车队,有自己的赛车。他们都要达到最佳的性能,才能赢得比赛。这就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但是我们很难一开始就生知安行。我们很可能一开始就是先困知勉行。先勉强让自己先做。可能开始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看到比较厉害的人都这样做,就先这样做吧。

像我写作也有点困知勉行。一开始就是觉得别人写作很厉害,写作是修炼提升很好的方法。也就勉强地开始写起来。过程中还得去看很多书,学习很多的课程,慢慢了解要怎么才能写得好。怎么写得好都是第二步,怎么持续写才是第一步。那我就开始日更。日更状态好时能写1000-2000字,状态不好也能写好几百字。这样放一年,积累的功夫就能出来了。一定能吊打一年前的我。

开始先勉强自己,慢慢形成习惯,这样就不觉得勉强了,而是自动自发地去做。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去学,就是学知利行。到最后,某天不写了,反而觉得不舒服了,觉得不安了。那也就是生知安行了。

生知安行,我开始的时候理解成是,生下来就知道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是其实是可以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的。这就是我们平时要修行的功夫了。越早修成,那就越早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0)

相关推荐

  •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生知安行,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生知安行"的人,他的心处在毫不犯错的正中间,没有一处是不恰当的,稍微偏离一点,他就会心不安,马上自己调整过来.像孔子也是 ...

  • 古人说:“寿则多辱”,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古人说:"寿则多辱",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天地>,是帝尧和华封人之间的一段对话.主要讲的是帝尧在视察华封封地时的故事,华封人在祝贺帝尧长,富有和多子这三项人生幸事时 ...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我见,绝非你所认知!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主要是我昨天无意中看了九九龙哥的一个视频讲解,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家都理解错了!此君以一个学者的姿态,大言不惭地讲说此话出处与正意.说实话如果这个人不是道 ...

  • 王阳明拥有惊世骇俗的神通,是因为他能掌握这种神奇的能量

    王阳明,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心学一代宗师,中国哲学史上位居第一队列的圣贤级大牛. 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 ...

  • 王阳明:能够成功的人,一生都在经历这三种境界

    王阳明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继孔孟.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家圣人.他还是心学体系的集大成者,由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博大精深,发人深省,在后世广为流传,其中的处世之道为无 ...

  • 无欲则刚是什么意思

    无欲则刚,意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林则徐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无欲则刚 ...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次给你讲清楚

    (一)真知必能给你讲明白 有一个常识: 当一个人向你解释一个道理时,用的词尽是大词.且逻辑复杂绕来绕去,那基本说明这个人对这个道理的理解没比你深多少,没有真知. 你看很多解释「知行合一」的,用的那些& ...

  • 解读齐物论(二)

    作者:新浪博主chocoba 解读齐物论----(10)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 ...

  • 《活着》中三句话,写透人生三重境界,看懂才算没白活

    学会珍惜当下,方能不负此生. 作者:洞见·许朝暮 听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得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位叫福贵 ...

  • 书法欣赏的三重境界

                   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 ...

  • 人生三重境界:敢于承认、敢于面对、敢于担...

    人生三重境界:敢于承认.敢于面对.敢于担当.人生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 课题研究的三重境界

    真正接触教育科研的时间并不长,但我是把志趣同平日工作联结起来,也真正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投入感情很多,发现了一些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认为课题研究应有三重境界,不知你 ...

  • 中国书画的三重境界:技、境、道,你到了哪重?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 艺术道 -- 碣石调幽兰 管平湖 - 中国音乐大全 古琴卷 卷一 中国书画的三重境界:技.境.道,你到了哪重? 中国书画的欣赏者与艺术的创作者一样,有三重境界:其一是&q ...

  • 从《山河令》看爱情的三重境界:天涯浪客,唯君与吾足矣

    从《山河令》看爱情的三重境界:天涯浪客,唯君与吾足矣

  • ​中欧基金周应波:不断进化的科技先锋,投资的三重境界

    过去的两年,A股好戏不断,5G.芯片.消费.医药.新能源,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波成长行情中,能炒的几乎都炒了一遍,直到大家发现,各类优质资产,大多已经贵的无法下手,开始转向煤炭.钢铁-- 观察今年的基 ...

  • 制度与责任融合发展的三重境界

    作者简介 张贤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制度是人类生存所寓于的规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成.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制度构建 ...